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蓖麻子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蓖麻子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蓖麻子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L的乾燥感熟種子。秋季採摘成熟果實,曬乾,除去果殼,收集種子。

【古代炮製方法】

南北朝劉宋時代用鹽湯煮(《雷公》)。宋代有炒熟(《衍義》)、炒黃(《總錄》)的方法。明代有炒去殼(《普濟方》),鹽湯煮(《蒙筌》),燒制(《醫學》),油制、取油(《綱目》)等炮製方法。清代有「研爛取油作燃燒煙熏」(《本草述》),「鹽水煮去皮,研取油用」、黃連水制(《輯要》)等法。

【現代炮製方法】

  1、蓖麻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去殼,搗碎。   2、炒蓖麻子:取淨蓖麻子,去殼取仁,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色,取出晾涼。   3、蓖麻子霜:取淨蓖麻子,去殼取仁,炒熱後研成細末,將細末包3~4層草紙,外加麻布包緊,壓榨去油,反覆操作,至草紙上無油漬出現時即可。

【飲片性狀】

蓖麻子呈橢圓形或卵圓形,稍扁,長9~18毫米,寬5~10毫米;表面光滑,有灰白色與黑褐色或黃褐色與紅棕色相間的花斑紋;種脊隆起,種阜灰白色或淡棕色,種皮薄而脆富油性;無臭,味微苦、辛。炒蓖麻子為無種皮的肥厚胚乳,表面黃色。蓖麻子霜為灰白色粗粉末。

【質量標準】

蓖麻子水分不得過7.0%,酸值不得過35.0,羰基值不得過7.0,過氧化值不得過0.20。

【炮製目的】

蓖麻子味甘、辛,性平;有毒。歸大腸、肺經。具有消腫拔毒,瀉下通滯的功能;亦能通絡除痹。   現在全國多以生品外用,僅個別地區有制霜者;在古代炮製方法中未見制霜法,成方中亦無範例,但有炒用者。生品用於一切瘡癰腫毒,瘰癧,口眼喁斜,子宮脫垂,胞衣不下,脫肛,麻風,喉痹或咽中瘡腫,水腫脹滿等。內服作丸劑或生研或炒食,炒後可降低毒性,治氣喘咳嗽,瘰癧。制霜可配丸劑內服,且無瀉下作用。

【臨床應用】

  1、生用(外用為主)   (1)瘡瘍腫毒:可與松香、輕粉、銀珠、杏仁、茶油等同用,製成膏藥,貼患處,治癰瘍熱癤,初起未潰者,有拔毒消腫作用,如千捶膏(《處方集》)。亦可單用本品去殼,和少量食鹽,稀飯搗勻,敷患處,治療瘡膿腫(《福建民間草藥》)。   (2)瘰癧:《瘍醫大全》千捶膏,用本品與杏仁、血竭、乳香(去油)、松香、冰片等同用,製成膏藥,攤貼患處,治瘰癧初起;若覺有膿未熟,恐穿破難於收口,可加木鱉子、黑驢蹄研細入膏內,隔皮取膿。   (3)口眼喁斜:利用本品通絡作用,將蓖麻仁搗爛,貼敷(右斜貼左,左斜貼右),可治口眼喁斜(顏面神經麻痹)。《婦人良方》治口眼斜亦單用蓖麻子仁作餅,右安在左手心,左安在右手心。   (4)子宮脫垂:用蓖麻仁搗爛,作成膏劑,貼百會穴,可用於子宮脫垂及胃下垂(《中藥臨床手冊》)。《摘元方》用蓖麻仁、枯礬等分,為末,安紙上托入,仍以蓖麻仁研膏塗頂心,治子宮脫垂。   (5)脫肛:《活幼心書》蓖麻膏,治暴患脫肛,用蓖麻子仁杵爛為膏,捻作餅子,貼囟上。   (6)胞衣不下:用蓖麻仁研如膏,塗腳底心,胞衣下後速洗去(《海上集驗方》)。   (7)麻風:用蓖麻仁與黃連裝小瓶內,加水同浸,3日(春夏)至5日(秋冬),再用蓖麻仁1枚,破碎,早晨以所浸藥水送服,可漸加至4~5粒,用於癘風,手指彎曲,節間痛不可忍,漸至斷落(《醫准》)。   (8)喉痹:將蓖麻仁捶碎,捲紙作筒,燒煙吸之,可用於喉痹(《醫學正傳》)。   (9)水腫脹滿:《日華子本草》用本品研細,水調服,通過瀉下通滯,達到消除水腫脹滿的目的。   2、制用(內服)   (1)氣喘咳嗽:《衛生簡易方》將蓖麻子去殼炒熟,揀甜者食,治胸喘咳嗽。取本品能瀉肺氣使之下行的作用。   (2)瘰癧:《本草衍義》用蓖麻子炒熟,去皮,爛嚼,臨睡服二三枚,漸加至十數枚。

【現代研究】

蓖麻子含脂肪油、蓖麻鹼、蓖麻毒蛋白(包括蓖麻毒蛋白-D、酸性蓖麻毒蛋白和鹼性蓖麻毒蛋白)以及脂肪酶等成分。   蓖麻子經過與雞蛋混合後加溫100℃3小時所得到的炮製品,通過測定其LD50和對人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抑瘤實驗,證明此炮製方法對減低蓖麻子毒性,保留其抗腫瘤的治療作用有明顯的效果和實用價值。其抑瘤效果(抑瘤率80.6%)與絲裂黴素(抑瘤率84.0%)相近。本實驗為臨床人體直接口服蓖麻子進行抗肺瘤治療提供了實驗依據。但炮製加熱的最佳時間還需作進一步的研究。

【附】

文獻摘錄:「取子炒熟」(《衍義》)。「香油煎焦,去渣」(《綱目》)。「去皮,黃連水浸,每日晨用浸水吞一粒至三四粒」(《輯要》)。

【總結】

蓖麻子現在全國均以生品外用為主。因本品含毒性蛋白,生品內服易於中毒,炒制可破壞毒性蛋白,達到去毒目的。配製丸劑內服的蓖麻子霜,制霜前亦宜加熱徹底破壞毒性蛋白,以保用藥安全。古代生品多外用,內服常以炒、煮、燒等加熱處理,這種用法是正確的。 [1]  

【炮製方法】

1.蓖麻子《雷公炮炙論》:「凡使,先須和皮用鹽湯煮半日,去皮,取子,研過用。」《太平聖惠方》:「去皮,別研,細研。」《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去殼,研如泥。」現行,除去雜質,用時去殼,搗碎。 2.蓖麻子霜《普濟方》:「去油用。」現行,取蓖麻子仁,炒熱研成細粉,用多層吸油紙包襄,壓榨去油,反覆數次,至鬆散成粉不再粘結成餅為度,取出碾細。

【飲片性狀】

蓖麻子呈橢圓形或卵形,稍扁,表面光滑,有灰白色與黑褐色或黃棕色與紅棕色相間的花斑紋。一面較隆起,較平的一面有1條隆起的種脊;一端有灰白色或淺棕色突起的種阜。種皮薄而脆。胚乳肥厚,白色,富油性,子葉2,菲薄。無臭,味微苦、辛。蓖麻子霜為白色粉末,微顯油性,味微苦、辛。

【炮製作用】

蓖麻子性味甘、辛,平;有毒。歸大腸、肺經。具有消腫拔毒,瀉下通滯的功能。用於癰疽腫毒,喉痹,瘰癧,大便燥結。如治瘡瘍腫毒的干捶膏(《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治脫肛的蓖麻青(《活幼心書》)。制霜後可降低毒性,可配丸、散內服,且無瀉下作用。蓖麻子多以生用為主,且多外用,個別地區有制霜用者。

【炮製研究】

南北朝《雷公炮炙論》:「凡使,先須和皮用鹽湯煮半日,去皮,取子,研過用」。宋代《本草衍義》取子炒熟,《普濟方》去油用。清代《本草輯要》有煮去皮、黃連水浸等法。 [2]

【炮製方法】

 1.蓖麻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去殼,搗碎。 2.炒蓖麻子:取淨蓖麻子,去殼取仁,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色,取出晾涼。 3.蓖麻子霜:取淨蓖麻子,去殼取仁,炒熱後研成細末,將細末包3~4層草紙,外加麻布包緊,壓榨去油,反覆操作,至草紙上無油漬出現時即可。

【飲片性狀】

       蓖麻子呈橢圓形或卵圓形,稍扁,長9~18mm,寬5~10mm;表面光滑,有灰白色與黑褐色或黃褐色與紅棕色相間的花斑紋;種脊隆起,種阜灰白色或淡棕色,種皮薄而脆富油性;無臭,味微苦、辛。炒蓖麻子為無種皮的肥厚胚乳,表面黃色。蓖麻子霜為灰白色粗粉末。

【質量標準】

       蓖麻子水分不得過7.0%,酸值不得過35.0,羰基值不得過7.0,過氧化值不得過0.20。

【炮製目的】

       蓖麻子味甘、辛,性平;有毒。歸大腸、肺經。具有消腫拔毒,瀉下通滯的功能;亦能通絡除痹。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