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藍臉鸚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藍臉鸚雀(學名:Erythrura trichroa)是梅花雀科鸚雀屬的一種,常見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日本、印度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法國(外來種)、新喀里多尼亞、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和瓦努阿圖,其全球活動範圍有10,000,000平方千米。分布於亞熱帶或熱帶的山地及低地濕潤森林地區。主要以草籽為食,包括澳大利亞的幾種臂形草屬外來種。該物種的保護狀況被評為無危。[1]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新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物種名稱

中文名:藍臉鸚雀 英文名:Blue-faced Parrotfinch

物種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今顎總目->雀形目->->->梅花雀科->->->

形態特徵

體形中等或形小;雌雄同色或異色;嘴基厚鈍,嘴呈粗而短的圓錐形,嘴緣光滑無缺刻;角質齶兩側縱棱的後端左右合併成「U」或「V」形;鼻孔裸露,近於前額而遠離嘴緣;跗蹠具盾狀鱗,翅長適中,初級飛羽9枚或10枚,若具10枚,則第一枚纖小,通常短於第二枚之半,尾方形或楔形。

生活習性

鳥類營結群生活,伴隨着人們生活在農作區或開闊的次生林灌叢中。樹棲性,但多數取食於地面或在小枝上和種穗上。主要以穀物或草子等為食。本科鳥類體形雖不大,但多數種類的巢卻較龐大,並以精湛的營巢技巧而稱著。卵白色,有的則有色彩並具斑紋。孵卵期約13天。 文鳥科多數種類嗜食稻穀,有的地區在作物灌漿成熟期,因本科鳥類的盜食而造成損失。為此,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注下,鳥類學研究者對本科鳥類,尤其是對麻雀的生物學、數量變動、食性、益害關係及害處防除等方面,做了大量地研究與探索,並取得顯著成績。 文鳥科世界計有69屬13亞屬267種,分化有578亞種;我國計有7屬19種38亞種[2]

參考文獻

  1. 物種圖冊-藍臉鸚雀 搜狐
  2. 編織鳥防城港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