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藍須夜蜂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藍須夜蜂虎

中文學名:藍須夜蜂虎
拉丁學名:Nyctyornis athertoni
別 稱:夜蜂虎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佛法僧目
科:蜂虎科
屬:夜蜂虎屬
種: 藍須夜蜂虎
亞   種: 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Jardine & Selby, 1830
英文名稱: Blue-bearded Bee-eater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藍須夜蜂虎[1](學名:Nyctyornis athertoni,英文名:Blue-bearded Bee-eater)是佛法僧目蜂虎科夜蜂虎屬的鳥類,又叫夜蜂虎。體長約30厘米,是綠色林棲型蜂虎,藍色的胸羽蓬鬆。為原始林及過伐林中的不常見留鳥,分布高度至海拔1800米,食物全為飛蟲,亦以蜂類為多,其中有蟬和鞘翅目昆蟲,還有吃白蟻、蜻蜓等。較其他蜂虎更屬森林鳥種。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印度北部,中國南部包括海南島,東南亞。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孟加拉國。

外形特徵

體形較大,翅長在130 mm以上;胸部中央羽毛特長而色艷,尾略凸形,與翅幾等長。

夏羽:上體自額至頭頂前部輝淡藍色,餘部及頭頸兩側、翅、尾表面草綠沾藍色,外側飛羽具黑褐色羽端及黃色內緣,側尾羽內翈具赭黃色的基部和黑褐色的先端。下體自頦至胸二側與背同色;喉中央淡藍色,前頸至上胸的中央(長形羽)轉暗藍色;自下胸以下赭黃色,除尾下覆羽外,各羽具綠褐色的中央條紋。

冬羽:頭頂、背、肩部及喉側均無藍色沾染,上體僅額部沾有藍色

虹膜紅色;嘴黑褐色;腳紫綠色,爪黑色[2]

生活習性

見于山地或丘陵地帶,草地上或山坡、溝谷、河邊、村旁等林間喬木中層或樹冠。有時棲於樹梢上,見蟲飛過即騰空而起捕食,不論成功與否均馬上以一弧圈形滑翔而下回原位;有時盤旋於樹冠之上或穿飛於樹叢之間以追捕昆蟲,常且飛且叫,叫聲帶沙啞,似「ko-r-r:ko-r-r」,鳴時喉、胸部的長羽顯著地鬆開。

食物全為飛蟲,亦以蜂類為多,其中有蟬和鞘翅目昆蟲,還有吃白蟻、蜻蜓等[3]

棲身環境

棲於高大森林上中層。

生長繁殖

每 年繁殖期約在2月,見挖隧道營巢,常挖於林間峽谷的岸壁或坡地盤山道旁的陡壁。隧道直徑約50-60 mm,深約1.5-3 m,盡頭處擴大為卵室;無巢墊,但也常堆積着昆蟲的殘軀物,而且還常散落在洞口外的地面。每產4-6枚純白色的卵,卵形甚近球形。雄鳥和雌鳥輪流負擔營巢、孵卵和育雛任務。雛鳥為晚成性[4]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分布
1 藍須夜蜂虎海南亞種 Merops persicus chrysocercus 分布於撒哈拉沙漠西部邊界,從摩洛哥到阿爾及利亞和塞內加爾,乍得,冬天到撒哈拉以南非洲。
2 藍須夜蜂虎指名亞種 Merops persicus persicus 分布於埃及包括尼羅河三角洲,以色列土耳其,南到波斯灣,裏海和鹹海,巴爾喀什,阿富汗,印度(新德里和古吉拉特);冬季主要在熱帶非洲東部。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視頻

大個藍須夜蜂虎

藍須夜蜂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