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薛家灣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薛家灣鎮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薛家灣鎮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

薛家灣鎮,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地處准格爾旗東部,東與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窯溝鄉隔黃河相望,南鄰龍口鎮,西與沙圪堵鎮毗鄰,北與大路鎮接壤,區域面積1138.82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戶籍人口51043人。 薛家灣鎮始建於1990年8月。1999年8月,旗人民政府遷址薛家灣鎮。2010年11月,薛家灣鎮城區及部分城郊村劃入4街道。 截至2020年6月,薛家灣鎮下轄3個社區和31個行政村。 2018年,薛家灣鎮有工業企業68個。 [1]

位置境域

薛家灣鎮地處准格爾旗東部,東與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窯溝鄉隔黃河相望,南鄰龍口鎮,西與沙圪堵鎮毗鄰,北與大路鎮接壤, 區域面積1138.8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薛家灣鎮地貌複雜,地質構造簡單,總體構造屬鄂爾多斯單翼向斜。在古老的前震旦系基礎上,分布了從震旦繫到第四系很厚的沉積物,地層沉積較全。除個別地區有角度不整合接觸外,各個時代地層一般均為連續沉積或假整合接觸。具有沉積迴旋和區域不整合的特徵,境內地層基本可分為印支期、燕山期、喜馬拉雅期三個構造地層。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經過地殼多次的升降運動,海水不斷侵退,加上風化、侵蝕等外力作用的影響,旗境溝谷十分發育,形成凹凸不平的地貌,也使中生界及其以前的古老地層裸露於地表。 薛家灣鎮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部,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升高。中部從西邊的壩梁為起點,沿東向到點素敖包一線略有隆起,形成准旗地區的「脊樑」,為鎮境南北的分水嶺,也是南北自然差異的分界線。東部邊緣翹起,為盆地邊緣。境內大部分地區溝谷發育,溝網縱橫密布,地表被切割的支離破碎。溝川河流大部分由西北向東南流入黃河,河床比降由北向南逐步增大。「屋脊」以北的部分河川徑流則北向入黃河。境內無高大山脈,但相對高差較大。

氣候

薛家灣鎮屬於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特點為: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炎熱短促,春秋氣溫變化劇烈。降水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年日照時間為3000小時以上。全年平均氣溫6.2℃~8.7℃,1月份平均氣溫在-12.9℃~-10.8℃,極端最低氣溫-32.8℃,7月份平均氣溫25℃~29℃,極端最高溫度39℃;無霜期145天;年降水量為400毫米左右。境內受季風影響,夏季多偏南或偏東風,晚秋至次年早春多西北風。因近地面受渦流狀湍流及地形的影響,亦常出現不定向風。風沙大,年風沙日數35~60天,最多可達89天,其中大風日數一般在半月以上。

水文

薛家灣鎮境內地表溝谷發育,溝紋密布,河網密度為0.25公里/平方公里。北部、東部及東南有黃河過境197公里。地表徑流均屬黃河水系,除呼斯太河常年有水外,大都為季節性河流,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 薛家灣鎮主要河川有:長川、黑岱溝、塔哈拉川、龍王溝、孔兌溝、灌子溝。這些溝川的主要特徵是:徑流量小、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一般是春秋流水,冬夏乾涸。河流短,比降大,水流湍急,水土流失較為嚴重。黃河年過水量248億立方米,國家批准黃河用水指標2億立方米,現有80%尚未利用;年降水總量30億立方米;年徑流總量4.3億立方米;地下水探明儲量28.5億立方米,年開採量0.55億立方米;庫壩總庫容1.8億立方米,年供水量5000萬立方米。境內地下水受地質構造、地貌、岩性、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各地下水量、水質及貯存形式等存在較大差異。

人口

2011年末,薛家灣鎮轄區總人口34188人。 2017年,薛家灣鎮常住人口22350人。 截至2018年,薛家灣鎮戶籍人口51043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