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薛易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薛易簡
撫琴勢
英文名 YiJian Xue
國籍 中國
職業 唐代琴家、琴侍詔翰林
知名作品 《鳳游雲》
《鳳歸林》
《仙鶴舞》
《廣陵散》
《大梁吟》等。

薛易簡

(公元八世紀)是盛唐時期與董庭蘭齊名的傑出琴家,天寶(公元742-756)以琴侍詔翰林。他九歲習琴,十二歲就能彈黃鐘雜調三十曲,及《三峽流泉》、《南風》、《游弦》三弄,十七歲彈《大胡笳》、《小胡笳》及《別鶴》、《白雪》等傳統琴曲。其著有《琴訣》

人物簡介

薛易簡(公元八世紀)是盛唐時期與董庭蘭齊名的傑出琴家,以琴待招翰林。他週遊四方,廣學各種琴曲,能彈奏大弄四十、雜曲小調三百, 其演奏曲目之廣,為當時琴壇罕見。但他認為「多則不精,精則不多」,故只對其中的優秀琴曲精益求精,並不是每首都下同樣的功夫。《鳳翔千 仭》 是他特別善長的琴曲 。

薛易簡著有《琴訣》一卷,他在文中說彈琴「可以觀風教,可以懾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 薛易簡為了吸眾家之所長,「週遊四方,聞有解者,必往求之。」先後彈過雜調三百,大弄四十,其演奏曲目之廣,為當時琴壇罕見。但他認為「多則不精,精則不多」,故只對其中的優秀琴曲精益求精,並不是每首都下同樣的功夫。

薛易簡反對只講究「用指輕利,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強調「聲韻皆有所主」。他提倡在彈琴時要「定神絕慮,情意專注」,演奏效果要達到潛移默化,教化育人的目的,使「正直勇敢者聽之,則壯氣益增;孝行節操者聽之,則中情感傷;貧乏孤苦者聽之,則流涕縱橫;便佞浮囂者聽之,則斂容莊謹。」

薛易簡除加工整理舊曲,還着有《琴訣》一卷,在其中他講述琴的作用是:「可以觀風教,可以懾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

在演奏方面,薛易簡批評了只講究「用指輕刮,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的形式主義,強調「聲韻皆有所主」,即藝術手法必須服從於內容表現。演奏時要「定神絕慮,情意專注」,演奏效果要達到潛移默化,教化育人的目的,使「正直勇敢者聽之,則壯氣益增;孝行節操者聽之,則中情感傷;貧乏孤苦者聽之,則流涕縱橫;便佞浮囂者聽之,則斂容莊謹。」為此,他還規定了演奏「七病,」對演奏姿態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這些理論均為後世琴家所推重,並演變出許多彈琴規範。

《琴訣》

薛易簡併非文人,所以其「琴訣」文辭近俚。「琴訣」中有關於古琴藝術之論述,也有其本人學琴經歷自敘。可稱為「訣者」應是篇首所列七項琴之善者可以達致的境地。不只是因其為現存最早的古琴美學專論而可貴,也因其所達到的深度和有系統性而難得。只是薛易簡未進一步論述他所提出的古琴演奏美學觀和其中已經體現的作為藝術家的古琴音樂思想。

「琴訣」提出的古琴可達到的七項藝術境界是:

可以觀風教、

可以攝心魂、

可以辨喜怒,

可以靜神慮,

可以壯膽勇,

可以絕塵俗、

可以格鬼神。

並指出「此琴之善者也」,可以稱之為「七善」。這「七善」全面而深刻的概括了唐代古琴藝術要求。也可相信其時之古琴藝術已經達到了這一水準。

在演奏方面,薛易簡批評了只講究「用指輕刮,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的形式主義,強調「聲韻皆有所主」,即藝術手法必須服從於內容表現。演奏時要「定神絕慮,情意專注」,演奏效果要達到潛移默化,教化育人的目的,使「正直勇敢者聽之,則壯氣益增;孝行節操者聽之,則中情感傷;貧乏孤苦者聽之,則流涕縱橫;便佞浮囂者聽之,則斂容莊謹。」為此,他還規定了演奏「七病,」對演奏姿態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彈琴之時目睹於他,瞻顧左右,一也。

搖身動首,二也。

變色慚怍,開口怒目,三也。

眼色疾遽,喘息粗悍,進退無度,形神支離,四也。

不解用指,音韻雜亂,五也。

調弦不切,聽無真聲,六也。

調弄節奏或慢或急,任己去古,七也。

又云:「彈琴之法,必須簡靜。非謂人靜,乃手靜也。手指鼓動謂之喧,簡要輕穩備用之靜。又須雨乎相附,若雙鸑對舞,雨鳳同翔,來往之勢,附弦取聲,不須聲外搖指,正聲和暢,方為善矣。故古之君子,皆因事而制,或怡情以自適,或諷諫以寫心,或幽憤以傳志,故能專精注神,感動神鬼,或只能一兩弄而極精妙者。今之學者,惟多為能。故曰:多則不精,精則不多。知音君子,詳而察焉。」

以下附《琴訣》原文:

琴之為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靜氣正,則聽者易分。心亂神濁,則聽者難辨矣。

常人但見用指輕利,取聲溫潤,音韻不絕,句度流美。但賞為能,殊不知志士彈之,聲韻皆有所主也。夫正直勇毅者聽之,則壯氣益增。孝行節操者聽之,則中情感傷。貧乏孤苦者聽之,則流涕縱橫。便佞浮囂者聽之,則斂容莊謹。是以動人心感神明者,無以加於琴。蓋其聲正而不亂,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雜音悅樂為貴,而琴見輕矣。

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難也。易簡嘗慕昔賢悉善鼓琴,自九歲學之。至十二,拊黃鍾雜調三十曲,工《三峽》《流泉》《南風》《游弦》《天弄》。十七歲,彈胡笳兩本,《鳳游》《烏夜啼》《懷陵別》《鶴操》《仙鶴舞》《鳳歸》《杯沈》《湘怨》《楚客吟》《秋風》《嵇康怨》《湘妃嘆》《閒弦》《白雪》《秋思》《坐愁》《遊春》《綠水》十八弄。後益基苦心週遊四方,聞有解者,必往求之。凡所彈雜調三百,大弄四十。善者存志精之,否者旋亦廢去。

今所彈者,皆研精歲久,並師傳勘譜,親授拽法,猶未敢言妙。每以授人,聲數句度。用指法則毫寸不差,如指下妙音,亦出人性分,不可傳也。嘗覽操弄之名,凡數百首。然自古琴者,工三兩弄,便有不朽之名。或自製雜弄,或傳習舊聲。固不以彈多為妙也。今人皆不知志,惟務多為,故云多則不精,精則不多也。

夫鼓琴之時雖無人,須畏懼如對長者,則音韻雅正,可以感動幽冥。攬琴在膝,身須卓然。乃定神絕慮,情意專注,指不虛發,弦不誤鳴。凡打弦輕重,相似往來,不得不調。用指兼以甲肉,甲多則聲乾,肉多則聲濁。甲肉相半,清利美暢矣。左右手於弦,不可太高,亦不可低。弦不疾不徐,手臂調暢。暗用其力,戒於露見。

夫琴之甚病有七。彈琴之時,目睹於他,瞻顧左右,一也。搖身動首,二也。變色慚怍,開口努目,三也。眼色疾遽,喘息粗悍,進退無度,形神支離,四也。不解用指,音韻雜亂,五也。調弦不切,聽之無真聲,六也。調弄節奏,或慢或急,任己去古,七也。此皆所甚病,病去則可以為能矣。'[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