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薛福成故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薛福成故居建築群,又名「欽使第」,為近代中國著名思想家外交家維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及家眷的居所。

特點

薛福成故居建築群位於江蘇無錫老城內,健康路西側,南起學前街,北至前西溪,建於清光緒十六至二十年(1890年-1894年),是江蘇省現存規模最大的近現代官僚宅第之一。2001年,薛福成故居建築群被列為了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故居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合理,占地超過2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平方米。建築分中、東、西三路,前窄後寬,中路自南向北分別為照壁、門廳、正廳、房廳、轉盤樓和後花園;東路為花廳、戲台、倉廳及廒倉等;西路有偏廳、雜屋及藏書樓等。

薛福成是近代中國著名思想家、外交家、維新派代表人物,在清政府的內政外交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清廷因此授予了欽使第,光緒帝在其豎匾上御筆親題了「欽使第」三字。但並未提供錢款,現在的故居建築群是由薛氏家族自己出資建造的。

簡介

薛福成故居建築群除原照壁已拆除、西花園已造廠房、後花園改作操場外,其餘大部分建築如中門廳、橋廳、正廳、轉盤樓、花廳小院、彈子房、傳經樓等基本保持原貌。

主要建築為木結構樓閣、廳堂。該宅院為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期的江南大型欽賜府第,在傳統建築基礎上吸取了兩方文化建築風格,具有適於社交活動的園林式開放格局。

故居建構

欽使第是薛福成在出使英、法、意、比之前,自己親自設計構畫草圖,交其長子薛南溟負責建造。


薛福成故居欽使第平面布局規整、功能劃分嚴謹,宅院分中、東、西三條軸線,前窄後寬,中軸線上由門廳、轎廳、正廳、後堂、轉盤樓、後花園組成;東軸線上由西式彈子房、薛倉廳、對照廳、枇杷園、吟風軒、戲台組成;西軸線由傳經樓、西花園、佛堂、雜房組成。中軸線前四進面闊均為九開間,第五進、第六進的轉盤樓更是面闊十一開間,為中國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轉盤樓,有「中華第一回樓」之稱。

故居風格

遠涉重洋的薛福成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其宅第也呈現出明顯的西風東漸的特點,表現在建築風格上的中西合璧。

主體建築基本上沿用清代中晚期的規制,細微處的雕刻裝飾巧奪天工,體現了中式建築工藝的最高水準。轉盤樓檐、彈子房等建築則顯示出以中式為主,伴有西式做法的時代特徵,至於薛匯東住宅,則更是基本歐化的巴洛克式洋樓。

薛福成故居是一處庭院式開放格局的官僚宅第,近代民居建築與江南造園藝術和諧結合,中軸線上每進廳堂之間,庭院點綴,景色各異。宅內獨立的後花園、西花園廊橋、樓閣、喬柯、山石和諧搭配,環境典雅靈秀;東花園的花廳、戲台更是自成院落,為一處難得的看戲觀魚、品茗娛樂之處,其水榭式戲台最具特色,國內罕見[2]

歷史和研究價值

薛福成故居欽使第規模宏大,內涵深厚,呈現出在傳統基礎上吸收西方文化的建築風格和適合社會交往的園林式開放格局,是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期江南大型官僚宅第,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研究價值和旅遊價值。

薛福成在建造他的宅第時,官銜為正三品,賞加二品頂戴,按照朝廷規定,他的住宅廳堂面闊不可以超過五開間,然而他的宅第已遠遠超過了標準。為此薛家在建造宅第時,在最引人注目的轎廳和正廳採用了獨特的對剖雙排柱把九開間變成相對獨立的三個三開間。正廳則用考究的正六邊形蜂窩式磚細牆和已有西方居室裝飾風格的移門來分隔,這種做法在無錫地區絕無僅有,在全國來說至今也未見過有第二例的報道。

正廳是整個宅第中最主要也是最豪華的一個廳堂,它的雕樑畫棟保存完整,雕刻精美。依稀可見的飛金燈飾和朱漆彩繪的包袱錦無不顯示出豪華氣派,正廳的磚雕、木刻之多之精是故居內其它建築無法比擬的。

視頻

薛福成故居 相關視頻

江南第一豪宅——薛福成故居
無錫薛福成故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