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是四川省的傳統美術。

格薩爾彩繪石刻以英雄史詩《格薩爾》的核心內容為表現對象,融精湛的刻石技藝和傳統繪畫為一體,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再現了嶺•格薩爾王及嶺國眾將士為民造福、不畏邪惡、英勇奮戰的歷史場面。石刻以色達縣出產的天然板石為材料,製作時多保持石材的自然形狀,先以線描構圖,再用立刻、刮刻等手段雕刻,走線如行雲流水,形象自然生動。繪刻完成後,在刻石的畫面上通刷一道白色顏料為底,干後着彩。色彩多用紅、黃、藍、白、黑、綠六色,一般不用中間色。這些色彩都具有特定的意指,與《格薩爾史詩》中的各位將士相對應。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遺產在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批准日期:2006年

遺產編號:Ⅶ—39

地區:四川省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四川省色達縣

遺產級別:國家級

簡介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屬于格薩爾文化的一種遺存,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藏族自治州色達石渠丹巴三縣境內,以色達縣的格薩爾彩繪石刻最有代表性。

色達縣位於蜀西北,傳說曾是嶺國長系部落居住的地方,又是嶺國名將尼崩達爾雅和阿奔布益盤達的故里,故格薩爾文化的積澱十分深厚,有"格薩爾藝術之鄉"的美譽。

格薩爾彩繪石刻是藏族美術史上一個創舉,它以英雄詩史《格薩爾》核心內容為表現對象,融精湛的刻石技藝和傳統繪畫為一體,以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再現了格薩爾王及其嶺國眾將士為民造福、不畏邪惡、英勇奮戰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

溯源

史詩英雄格薩爾王生於公元1038年,歿於公元1119年,享年81歲。格薩爾自幼家貧,於現阿須、打滾鄉放牧,由於叔父間離,母子泊外,相依為命。16歲賽馬選王並登位,遂進住嶺國都城森周達澤宗並娶珠姆為妻。格薩爾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戰,統一了大小150多個部落,嶺國領土始歸一統。格薩爾去世後,嶺蔥家族將都城森周達澤宗改為家廟,其顯威迭事和赫赫功績昭示後人不斷。

嶺蔥土司翁青曲加於公元1790年在今阿須的熊壩協蘇雅給康多修建了"格薩爾王廟"。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原址處重建為"格薩爾王紀念堂"。格薩爾紀念堂64根樑柱、16根通天柱構成主體構架,四周以牆相圍,堂正中塑格薩爾王駿馬馳騁的巨像,背塑十三畏馬戰神,正牆左右方塑嶺國十二大佛,其左右兩邊分立將士如雲及烈女翩翩。整個紀念堂莊重典雅,雄奇壯觀,實乃憑弔覽古的盛殿。

兩個多世紀前,格薩爾彩繪石刻就在色達縣所在地區孕育產生。2002年以來,藏族自治州色達、石渠、丹巴格薩爾彩繪石刻相繼公諸於世,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有關專家一致認為它不僅為格薩爾文化提供了一種新的傳承方式,而且填補了格薩爾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

傳承意義

雖然格薩爾彩繪石刻為弘揚藏族民間傳統文化作出了不朽貢獻,但技藝傳承後繼乏人的陰影並未消除。鑿刻格薩爾畫像是一件又苦又累的活,且掙錢不多,多的一個月能掙1000多元,有時一個月只能掙幾百元。年輕一點的都願意出去打工掙錢。由于格薩爾彩繪對藝人的素質的特殊要求,以及藝人受從業性質的限制和市場經濟的影響,有的藝人放棄這項技藝而改從其他職業,藝人青黃不接的狀況堪憂。

格薩爾彩繪石刻長期露天放置,因高原嚴寒的侵襲和強烈紫外線的照射而造成較為嚴重的自然損壞,20世紀60年代又遭到近乎毀滅性的人為破壞,有關刻繪技藝基本失傳。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阿亞喇嘛的發起和組織下,格薩爾彩繪石刻的技藝才薪火復燃。但由于格薩爾彩繪對藝人的素質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目前的石刻藝人基本都是農牧民或寺廟僧人,業餘從事彩繪石刻,"有藝不精","學而不成",其中還有一些藝人放棄這門手藝改從他業,因此格薩爾彩繪石刻技藝面臨着傳人青黃不接的局面,亟需扶持、保護。

值得欣慰的是,色達縣委、縣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格薩爾彩繪石刻的保護,建立了專門的保護組織機構,並對縣境內的格薩爾彩繪石刻群和民間藝人進行了普查,撥出專款,復原了泥朵鄉格薩爾石刻群,並制定了保護計劃。相信通過一系列積極而有效的保護措施,色達格薩爾彩繪石刻定能早日走出無人傳承的陰影,使格薩爾文化藝術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