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藤本牡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藤本牡丹

中文名稱:藤本牡丹

拉丁學名:Calystegia dahurica f. anestia

別稱:纏枝牡丹

二名法:Paeonia suffruticosa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目科:茄目 、旋花科

屬種:打碗花屬、毛打碗花種

亞種:纏枝牡丹 C. d. f. anestia

藤本牡丹(學名:Calystegia dahurica f. anestia)又名纏枝牡丹為旋花科打碗花屬毛打碗花下的一個變型。分布在中國大陸的江蘇、浙江、安徽、黑龍江、河北、四川等地,生長於海拔1,500米至3,100米的地區,一般生于山坡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形態

其花為旋花科宿根纏繞莖藤本植物,節長2-3厘米,單葉互生,戟形葉,花淺粉至粉色,蓮座形,花徑4-5厘米,重瓣不露心,花與葉均頗具觀賞性。每朵花50餘個瓣,花瓣長3厘米,寬1.5厘米,粉色花瓣中隱約嵌有白色條紋,瓣尖微皺,向外翻卷,狀如微型牡丹。[1]

枝節長2-3㎝,單葉互生,葉柄長2-3㎝,葉長6-8㎝,寬1.5㎝,全緣。葉基部向兩側派生出1.5-2㎝長片連體葉,小葉莖部微呈兩裂,植物學稱為戰戟形葉。花柄長5-8㎝,蓮花形花座,花色粉色,重瓣不露花芯,花莖4-6㎝,無雄花雌花之分,無花粉花精,不結籽。花色艷麗,葉形美觀,欣賞品味較高。

分布地區

藤科 草本,旋花屬為多年宿生根耐高寒植物。 俄羅斯、蒙古寒冷地區有野生資源分布,單花品種居多。經俄羅斯專家選育,培植出繁花重瓣優良品種。北京植物園由蒙古引入,邊塞黑河市,黑龍江勃利縣由俄羅斯引進。經考查,纏枝牡丹在我國東三省,大西北、中原、江淮、沿海、雲貴高原等不同氣候、不同水土,有野生旋花類植物生長的地區栽植表現良好。生命力頑強,適應性、抗逆性、繁殖力優於任何藤蔓植物。

種植技術

纏枝牡丹在我國花卉業屬初級起步階段,甚至花卉業內人士都了解甚少,先見不多,繁育無幾,純屬冷門。在俄羅斯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公園、街區、路道旁,隨處可見。利用形式居多,綠柱花廊、綠門花亭、棚架籬垣、柵欄綠化、牆面綠化、陽台護欄、山石、護坡、堡坎、花壇、草坪綠地間立體造型以及盆栽垂吊等。纏枝牡丹為左旋攀繞莖,需設攀援繩鐵絲竹竿等牽引,或纏繞於籬架類依託物上。

抗低溫耐炎熱

纏枝牡丹在高寒-45℃的地區不加保護可全裸越冬,不受凍害,早春照常萌芽生長。在高溫38℃的中原乾旱炎熱地區,不影響生長開花。

花期與花量

春季凍土開化10㎝以上時,腳芽破土萌發,5-6節處即發生 花蕾,以上每節都有花蕾,隨氣溫升高延續開放。每朵花有50餘個花瓣,花瓣長3㎝,寬1.5㎝,花瓣粉色中嵌有深粉條紋,瓣尖微皺,向外反卷,重重疊疊如微型牡丹,而得正名--纏枝牡丹。花期自初花至霜凍,達7個月之久,蔓上繁花似錦接連不斷。蔓藤凍亡時猶有花蕾。

在水肥條件較好的沃土上,一節腳芽生長成形的植株,藤蔓冠幅達一米多,盛花期日開花量近百朵,如色彩斑斕的掛毯,壯麗美觀,微風拂動又如采蝶翻飛,形影迷人。

繁殖與管理

纏枝牡丹繁殖以腳芽根段為主,腳芽即萌發於地下的白色肉質根狀莖。根狀莖在地下30㎝土層中延伸生長,老植根兩三年可竄生5-6米外,春季或秋季挖取,春季可隨挖隨剪成6-10㎝長的根莖,做為栽植的種根。秋季挖取的根莖不必修剪,可整條沙藏,沙藏溫度不得高於0℃。

栽植前在栽植地施腐熟的農家肥,每平方為25㎏以上,做為基肥,深翻土地50-60㎝,肥與土均勻摻拌,拍平土塊,平畦灌水,水完全滲透後橫放根莖,間距為40-60㎝,然後覆蓋鬆軟透氣好的腐質土2㎝即可。地溫合適的情況下10餘天就可生根萌發。每株2-3年植株取根段50-100米,不會影響原老植株的出苗率及發育開花。

氣溫暖和時,健壯的新梢日生長量5-10㎝,當年株高可達4-5米,節間側枝不斷萌發,其側枝又可萌生了2、3、4次副側枝,株冠寬幅逐漸擴大。

:纏枝牡丹根系過於發達,且多年生宿根,具有一定的侵略性,建議種植在容盆里。避免在園地里大肆蔓延,給將來的清理帶來不便。

蟲害防治

蟲害以蚜蟲為主,勤檢查,初期消滅,事半功倍。

花朵寓意

傳統吉祥紋樣。又名「萬壽藤」,寓意吉慶。因其結構連綿不斷,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是以一種藤蔓卷草經提煉變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動感,優美生動。纏枝紋約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纏枝紋以牡丹組成的稱「纏枝牡丹」;以蓮花、葡萄組成的稱「纏枝蓮」和「纏枝葡萄」;以人物和鳥獸組成的稱「人物鳥獸纏枝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