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藿香正氣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藿香正氣丸

【藥名】

藿香正氣丸 huo xiang zheng qi wan

【處方】

廣藿香、紫蘇葉、白芷、白朮、陳皮、半夏、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生薑、大棗。

【製備方法】

以上十三味,取廣藿香、陳皮、白朮、厚朴、生薑以70%乙醇為溶劑半夏以45%乙醇為溶劑,照流浸膏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17頁)浸漬24小時後,進行滲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1.35(20℃)的稠膏;取紫蘇葉提取揮髮油,殘渣與大腹皮、大棗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1.35(20℃)的稠膏;取白芷、茯苓、桔梗粉碎成細粉;甘草部分粉碎成細粉,部分製成浸膏;將上述各膏、粉混勻,加入紫蘇葉揮髮油,混勻,制丸,乾燥,打光,即得。

【藥方分析】

本方由13味藥物組成。暑月外感挾濕,氣機阻滯,波及三焦。外感風寒之邪,衛陽被遏,則出現惡寒發熱等表證;濕阻氣機,亂於上焦則胸膈滿悶,逆於中焦則噁心嘔吐,阻於下焦則腸鳴泄瀉。故本方以廣藿香一味,芳香化濁,理氣和中,解表散邪為君。紫蘇葉、白芷解表散寒而兼化濕滯為臣。三藥相伍則解表化濕之功益彰。姜厚朴、大腹皮理氣祛濕化滯;陳皮、制半夏理氣降逆,和胃化濕;茯苓、白朮、甘草益氣健脾助運;桔梗宣肺利膈,共為佐藥。生薑、大棗調和營衛以為使藥。諸藥合用,祛暑解表,化濕和中,俾風寒解而寒熱除,表氣通而濕滯化,氣機暢而胸膈舒,脾胃調而吐瀉止。

【劑型規格】

①水丸劑:每袋9克;②蜜丸劑:每丸9克;③濃縮丸:每8丸相當於原藥材3克。氣芳香,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於外感風寒,內傷濕滯,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

【用法用量】

口服。溫開水送服。①水丸劑:成人一次6克,每日2次;②蜜丸劑:成人一次1丸,一日2次;12歲以下小兒服成人二分之一量,嬰幼兒需遵醫囑;③濃縮丸:一次8丸。

【使用禁忌】

忌生冷油膩。 [1]

【臨床應用】

本藥是祛暑解表,化濕和中,扶正祛邪之劑,多用於感冒、嘔吐、泄瀉、霍亂、濕阻等病症。運用本藥的基本指征為:惡寒發熱,頭身困重疼痛,胸脘滿悶,噁心嘔吐或泄瀉,舌苔白膩,脈濡緩。暑月外感最易出現這種外感風寒、濕阻氣機的病機,故本藥為暑天之常用藥物。   1.感冒:表現為惡寒發熱,頭身困重而疼痛,胸脘滿悶,噁心納呆,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浮緩。西醫之胃腸型感冒、流行性感冒,見上述表現者,可按此辨治。   2.嘔吐:表現為嘔吐,脘腹脹痛,伴發熱惡寒,周身酸困,頭身疼痛者。西醫之急性胃炎而見上述表現者,屬此範圍。   3.泄瀉:表現為泄瀉暴作,便下清稀,腸鳴腹痛,脘悶納呆,伴見惡寒發熱,周身酸楚。西醫之急性腸炎而見上述表現者,可按此治療。   4.霍亂:表現為突然嘔吐下利,便下清稀,或如米泔水,不甚臭穢,胸脘痞滿,惡寒。急性胃腸炎,見上述臨床表現者,屬之。   5.濕阻:表現為胸脘滿悶,納谷不馨,噁心噯氣,腹脹便溏,頭重如裹,肢體睏倦,口中黏膩,不欲飲水。西醫之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膽囊炎、慢性肝炎及遷延性肝炎、胃神經官能症等,見上述臨床表現者,可按此治療。

【貯藏】

密封。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