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虎丘中秋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虎丘中秋夜》

作品名稱: 《虎丘中秋夜》

創作年代:明清

文學體裁:詩 詞

作 者:張岱

《虎丘中秋夜》明清之際史學家、文學家張岱創作的詩詞。[1]

明代嘉隆以後,民間戲曲藝術活動分外繁盛。每年中秋,在蘇州虎丘山舉行的崑曲大會,是以演劇與唱曲競賽為娛樂的民間節日。這種曲會從明代中後期至清代中期持續了一二百年。其間數輩文人,有很多詠唱這個節日的詩文,明萬曆間詩人袁宏道就曾有《虎丘》一文。這篇文章的作者張岱也有感於大會之盛況,創作了此文。

詩詞正文

譯文

虎丘的八月十五中秋節,當地人和客居蘇州的人、士大夫及其親眷家屬女樂和歌姬、青樓的名妓和老鴇戲婆、民間的少婦和尋常人家的好女兒、小孩子和妖治的美少年以及浪子惡少、清客和幫閒、奴僕和騙子之類的人,全都聚集在虎丘這個地方。上從生公門、千人石、鶴澗、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第一道山門和第二道山門,都鋪上了毛氈。人們席地而坐,登到高處遠眺,看過去人就像平沙落雁,雲霞鋪在江面上一樣。天黑了月亮升上來,鼓吹彈唱的地方有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鑼鼓敲起來,漁陽鼙鼓響起來,如天翻地覆,像轟隆的雷聲和鼎鑊沸騰的水一樣,連呼喚喊叫都聽不見。

晚上八九點鐘,鼓聲和鐃聲漸漸停歇下來,管弦樂器卻越來越繁雜起興,夾雜着歌唱的聲音,都唱「錦帆開,澄湖萬頃」的同聲合唱的大曲子,眾人的嘈雜聲、鑼聲、絲竹之聲和歌唱之聲,分不清節奏節拍。到了深夜,人群漸漸散去,士大夫及其家眷親屬都乘船戲水嬉鬧,每一桌酒席都競相歌唱,人人都爭相獻上自己的一技之長,南方和北方的風格交雜在一起,管樂器和弦樂器更迭相奏,聽的人剛剛才辨別出字句歌詞,馬上就開始品評鑑賞了。

二更天的時候人聲安靜下來,管弦之樂也屏息而止,只有一縷洞簫之聲,哀怨青澀又清麗纏綿,與歌唱的聲音相和,這樣的音樂尚且還有三四處,更迭着演奏和唱。到了三更天,月亮孤寂地掛在天際,空氣肅寒,人聲靜寂,連蚊子牛虻的嘈雜聲都消失不見了。有一名男子登場,高高地坐着石頭上,沒有簫和節拍的伴奏,聲音一開始像遊絲般發出來,忽然聲音像石頭崩裂、穿透雲霄般強烈,抑揚頓挫,一個字個字地唱起來。

聽者旋即體會到歌聲細微之處的美妙,心動神搖,心血似乎為之枯竭,不敢鼓掌喝彩,只有一個勁地點頭。然而這個時候還有一百幾十個人像大雁行列一樣整整齊齊地排坐着,如果不是在蘇州,哪裡還能看到如此景象啊!

賞析

張岱之筆,猶如攝影機鏡頭,把虎丘中秋的情景盡收眼底。[2]

文章首寫赴會。袁宏道當年已把遊人寫得紛錯如織,曾謂「傾城闔戶,連臂而至」,「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張岱則把傾城而出的各色人及千人石至山門的各個地點也一一點示出來。如果說袁文是散文式的鋪敘,張文則是多種鏡頭的疊映,使簇擁紛錯之狀,更加立體地映現出來。

次寫初更。初夜時,這裡是一番熱鬧景象,四方遊人初集,唯有鑼鼓吹打,才足以表達興奮之情,及至更定,開始演唱,但因人物錯雜,雅俗不分,大家都只以自娛為樂,所以無論吹彈歌唱,總是選擇「錦帆開」「澄湖萬里」之類熱鬧的合唱曲。在行家張岱看來,真是「絲竹肉聲,不辨拍煞」,這似乎是為那種天真可愛所逗樂,又像是因那種幼稚淺俗而微微搖頭。更深時,湊熱鬧的遊客漸次散離,留下的是真正的聽眾,都在耐心地品嘗管弦伴奏中的南北曲的清唱。

繼寫二鼓。經過競爭汰選,只留下三四人,由一縷洞簫伴托着演唱。其特點是一片靜穆,只有深於崑曲雅致的聽眾在等待最後的優勝者上台。

終寫三鼓。被認為最有水平的演唱者當於此時登台獻藝,故而特別引人注目。袁文與張文都以飽含深意的筆調寫出一段極優美的文字。先看袁文:「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主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這是詩人的感知,引譬取喻,以文字的形象音韻感人。再看張文:「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度抑揚,一字—刻,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這是行家的體悟,析微通幽,字字切中肯綮,將真確的理性分析如鹽入水般地融進生動形象的表述之中。崑曲清唱到了明末,極其繁縟柔曼,一字三折,聲多字少,一般人無法聽懂唱詞,而行家則樂此不疲,自得「曲高和寡」之趣。張岱以為,演藝到了令人「不敢擊節,惟有點頭」的情境,是為極境矣。此時,表演者與觀眾的神情契合無間,卻又不知其所以然,八個字傳寫出了那種不可言傳的意境。至此,讀者亦「不敢擊節,惟有點頭」了。

文章以戲曲行家的那種晰毛辨發功夫,在袁宏道的《虎丘》之後百尺竿頭更進一尺,至妙至絕。

文章反映了廣大群眾對社會交際的需求和對藝術生活的熱愛,也反映了民間演出水平的高妙和群眾組織社會活動的非凡能力。既寫出少數「尋入針芥」的曲迷的品味,也寫出「雷轟鼎沸」的群眾大場面。既寫出「演者」的踴躍獻藝,也寫出「聽者」的心理活動。這裡的「聽者」首先就是老於此道的作者本人。正因為他作為「聽者」始終活動在當時的情境中,而且又以一名行家裡手的身份,有條不紊地剖析、描述,自然而然地把讀者引入曲會的勝跡中去,又鬼使神差般地把讀者引入當時那些曲迷的心理中去,與他們一起呼吸,一起觀摩,一起凝神於微妙的藝術之中。

作者簡介

張岱[3](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劍老人、古劍陶庵、古劍陶庵老人、古劍蝶庵老人,晚年號六休居士,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祖籍四川綿竹故自稱「蜀人」 。明末清初文學家,散文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於茶藝鑑賞的行家。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明亡以後,入山著書以終。《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4]

張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長住外祖父陶大順家養病,因聰穎善對而被舅父陶崇道稱為「今之江淹」,提出過「若以有詩句之畫作畫,畫不能佳;以有詩意之詩為詩,詩必不妙」等觀點;於天啟年間和崇禎初年悠遊自在,創作了許多詩文;於崇禎八年(1635年)參加鄉試,因不第而未入仕。[5]

明亡後,避兵災於剡中,於兵災結束後隱居四明山中,堅守貧困,潛心著述,著有《陶庵夢憶》和《石匱書》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寫《自為墓志銘》,向死而生;後約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與世長辭,享年約九十三歲,逝後被安葬于山陰項里。[6]

視頻

3分鐘讀懂晚明張岱的《夜航船》

.

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讀書三萬卷,有趣的明代作家張岱

.

參考資料

  1. 《虎丘中秋夜》 古詩文網
  2. 張岱《虎丘中秋夜》:明代江南人的中秋夜 個人圖書館;發布時間; 2011-09-15
  3. 《張岱簡介》 古詩文網
  4. 有人出了一聯自比李白,張岱對出下聯嘲諷,對方聽後不怒反喜 今日頭條;發布時間;有人出了一聯自比李白,張岱對出下聯嘲諷,對方聽後不怒反喜 2017-09-18
  5. 《夜航船》序:眼前極膚淺之事,吾輩聊且記取 搜狐網;發布時間; 2018-07-19 10:41
  6. 張岱:前半生賈寶玉,後半生曹雪芹 快資訊;發布時間; 2020-01-04 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