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長城(李國新)
《虎山長城》是中國當代作家李國新的散文。
作品欣賞
虎山長城
說起長城,人們便會想起秦時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那是怎麼一位美麗痴情的女子呀!丈夫范喜良被迫去修築長城,卻因饑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懷揣着深切的思念與擔憂,身背寒衣,歷盡千辛萬苦,輾轉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深沉的悲切淹沒了她,她痛哭於長城腳下,三日三夜不止,長城竟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屍骸。孟姜女乃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
這是怎樣一種愛戀呀!孟姜女的聲聲哭訴竟能使堅固的長城倒塌?於是,她的愛情在遙遠的歷史時空里熠熠閃光,令人感動令人迷醉。
那麼,如此動人的傳說,是否確有其事呢?
有人說,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純屬虛構,因為山海關長城修建於秦朝以後,秦始皇時代修築的長城,距山海關北去數百里。既然當時當地並無長城,哭長城之事自然子虛烏有。
也有人說。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載:齊莊公四年,齊伐衛、晉,回師攻莒時齊大夫杞梁戰死。杞梁妻迎喪於郊,相傳她哭夫十日,城牆為之崩塌。後世以訛傳訛,把杞梁妻說成是秦始皇時代的人,演繹出哭長城的故事。
還有人說,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隨着歷代時勢和風俗不斷變化而變異的。戰國時,齊都盛行哭調,杞梁(後演化為喜良)戰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劇的素材。西漢時,盛行陰陽五行、天人感應之說,杞梁妻的悲苦便成了城崩山裂的感應。至六朝、隋唐間,樂府中有送衣之曲,於是又增添了送寒衣內容。如此看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在長期的文化演變中逐漸豐滿起來的。
也許,以上種種說法都有道理吧。從春秋至明代,近兩千年漫長的歲月中,長城屢修屢補,強征了無數的民夫,導致無數的家庭離散,隨時隨地都可能產生像孟姜女那樣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人們在承受了無休無止的勞役中塑造出來的兩個典型人物,集中表現了千百萬下層百姓被勞役逼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災難。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書寫的楹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在今天看來,長城,作為一頂偉大的工程,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蹟。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100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且常常修築在崇山峻岭之上或峭壁深壑之間。無法想象,沒有大量的人力投入艱苦卓絕的勞動,怎能完成如此浩大艱難的工程?
且不說為了守衛邊關,歷朝歷代犧牲了多少將士,即使用來防禦,「因地形用險制塞」就成為修築長城的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代就已將之肯定下來。之後,每個朝代都遵照這一原則進行,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力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往往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着山嶺的脊背修築。不過,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起到了「易守難攻」之效。
作者簡介
李國新,品詩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