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虞師晉師滅夏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虞師晉師滅夏陽

來自 弘文苑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虞師晉師滅夏陽

創作年代:春秋戰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穀梁赤

虞師晉師滅夏陽是戰國時期著名經學家穀梁赤的作品之一。

穀梁赤(生卒年不詳),穀梁氏,名赤(或作喜、寘、俶),字子始,戰國時期著名經學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陳集鎮人。

正文

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虞無師,其曰師,何也?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其先晉何也?為主乎滅夏陽也。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滅夏陽而虞、虢舉矣。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幣。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公曰:「宮之奇存焉,必不使也。」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又少長於君。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諫;少長於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於虞。」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宮之奇又諫曰:「語曰:『唇亡齒寒。』其斯之謂與!」挈其妻、子以奔曹。獻公亡虢,五年而後舉虞。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1]

古詩簡介

《虞師晉師滅夏陽》是戰國時期穀梁子的散文。《穀梁傳》它用簡練的語言述評了晉國滅亡虞國、虢國的歷史事件,深刻地說明了「唇亡齒寒」的道理。

譯文

不是國都而說滅,是看重夏陽。虞國的軍隊不足一個師,《春秋》說是師,為什麼呢?因為虞國寫在晉國之前,不可以不說師。它寫在晉國之前是為什麼呢?滅夏陽是它為主的。夏陽,是虞、虢交界處虢國的一個要塞。夏陽一失,虞、虢兩國都可占領了。虞國為什麼要為主滅夏陽呢?晉獻公想要討伐虢國,荀息說:「君主為什麼不用北屈出產的馬,垂棘出產的璧,向虞國借路呢?」獻公說:「這是晉的國寶,如果受了我的禮物而不借路給我,那又拿它怎麼辦?」荀息說:「這些東西是小國用來服事大國的。它不借路給我們,一定不敢接受我們的禮物。如受了我們的禮而借路給我們,那就是我們從裡面的庫藏里拿出來,而藏在外面的庫藏里,從裡面的馬房裡拿出來,而放在外面的馬房裡。」獻公說:「宮之奇在,一定不讓的。」荀息說:「宮之奇的為人,心裡明白,可是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幾歲。心裡明白,話就說得簡短,怯懦就不能拚命諫阻,比虞君大不了幾歲,虞君就不尊重他。再加上珍玩心愛的東西就在耳目之前,而災禍在一個國家之後,這一點要有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慮到。臣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獻公就借路征伐虢國。宮之奇勸諫說:「晉國的使者言辭謙卑而禮物隆重,一定對虞國沒有好處。」虞公不聽,就接受了晉國的禮物而借路給晉國。宮之奇又諫道:「俗語說:『唇亡齒寒。』豈不就說的這件事嗎!」他帶領自己的老婆孩子投奔到曹國去了。晉獻公滅了虢國,五年以後占領了虞國。荀息牽着馬捧着璧,走上前來說:「璧還是這樣,而馬的牙齒增加了。」

作者簡介

穀梁赤(生卒年不詳),穀梁氏,名赤(或作喜、寘、俶),字子始,戰國時期著名經學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陳集鎮人。相傳為子夏弟子。治《春秋》,初僅口說流傳,至穀梁赤,為《春秋》殘亡,多所遺失,乃為經作傳,稱《春秋穀梁傳》。

穀梁赤是子夏的學生,子夏晚年居家著書授業,離谷莊頗近。後穀梁學成,封魯為吏,著書立說。    其直系後人在今菏澤一帶。到漢初劉邦祭孔時,申請回原曹國故里棠林坡一帶,子孫以衍數萬。其說最初只有口說流傳,至西漢時才寫成《春秋穀梁傳》。《春秋穀梁傳》亦稱《穀梁春秋》或《穀梁傳》,為今文經學派著作,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體裁與《公羊傳》相近,以問答形式解經,側重傳《春秋》之「義理」,持論比《公羊傳》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資[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