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食蟲虻
原圖鏈接

昆蟲綱雙翅目虻科動物的通稱。頭闊、眼大、體粗壯多毛,小者體形如家蠅,大者體形如熊蜂,有刺吸式口器,吸食牛等牲畜血液,有時也吸食人血。[1]

虻是分布在各地最能吸血的昆蟲,俗稱牛虻。狀似蠅而稍大,雌蟲刺吸牛等牲畜的血液,危害家畜。為中形到大形的種類,強壯而有軟毛,通常稱為牛虻。概形灰黑,粗壯,呈長卵形。體長約 19毫米,寬約6毫米。大型虻體長達40毫米,較少見。7—9月成蟲,善遠距離飛翔,多見於郊野及牲畜聚集場所。[2]

長吻虻是昆蟲的重要天敵,成蟲吸食蚜蟲、葉蟬等昆蟲的體液。體型粗壯,飛翔性較強。對家畜的疾病傳染有較強的帶動。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溫帶。全世界的虻1942年時已知2500種(Essig),現知約3500到4000種,分隸於200多個屬。中國1976年時已有記錄近200種。2001年記錄有近300種。[3]


型態特徵

複眼很大,某些雄蟲接眼式或離眼式;常有毛,常有綠紅及其它金屬閃光;單眼有時消失。觸角有長、有短,多向前伸出,基部二節分明,端部3-8節癒合成角狀。口器適於刺螯及吸收。下顎闊葉狀;下顎須2節,片狀有毛;上顎強大;下唇或喙直而短或有細長者。胸大有毛。翅大透明,或著色彩。亞緣室二個,後室五個,基室大形,臀室一般封閉,前緣脈圍繞全翅緣,腋瓣大形。足強壯,脛節有時扁闊,中脛有二距,後脛有時缺距,有爪墊及爪間突。腹部寬有毛,扁形、7節,交尾器隱蔽。卵長針狀,產疊成塊並蓋以膠質,易被黑卵蜂類所寄生,往往被誤認為三化螟卵塊。[2]

體型粗壯,飛翔力極強,外表極象一頭特大號的蒼蠅。體長6-30毫米。俗名叫瞎虻,因為它們飛翔時帶著嗡嗡聲又快又急,好象亂飛一樣,但決不是瞎飛亂撞。虻類和其他吸血昆蟲一樣,只有雌虻才吸血。雌虻口器甚發達,上、下顎及口針都極鋒利而發達。每當吸血時,首先用這三件利器劃破動物的皮膚,使血液津津滲出,就是堅韌的牛皮也無從倖免。血液流出後,再由唇瓣上的擬氣管將血吸進體內。虻很貪食,一群虻在叮咬牲畜時,常使牛馬渾身血跡斑斑而狼狽奔逃。

由於叮咬後的傷口在虻類唾液的刺激下常形成腫包、疼痛,所以對家畜騷擾性極大,據統計乳牛可因虻的叮咬使產奶量下降11%-15%,高者可達19%-25%。虻除了能傳播馬傳染性貧血病外,還可傳播其他很多種重要的人、畜疾病,如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及中國台灣省等地流行於牛、犬之間的蘇位病,此病20世紀50年代也曾在中國西北駱駝身上發生,造成的損失很大。此外虻還會傳播大家熟悉的炭疽病,另如在世界上載播較廣的野兔熱絲蟲病,馬的腰麻痹病脫拉病睡眠病拿幹拿病蘇阿魯病媾疫病大腦炎小泡牲口炎等等。[3]

生活習性

在環境複雜多樣的自然界中,虻類最喜歡集中的地方是近水而溫度較高的地方,水田、沼澤地、葦坑、流水、靜水附近是它們繁衍後代的理想環境。它們往往將卵集中產在水中禾本科等植物的葉上,幼蟲一孵化便掉入水中,在水下生活,待到化蛹時才游到岸邊。幼蟲稀有陸生的,一般為水生或半水生,紡錘形。除一小頭外,11節。每節有一隆起環,以便移動,末端有一呼吸管。肉食性,捕食小動物。成蟲白天活動,以午時為活動高峰。善飛翔。池邊、水旁常見,飛行迅速。有時吸取花蜜,但最普通為好血性。雌蟲有強螯刺能力,牛、馬等厚皮動物亦易受其侵襲,雌虻每次數分鐘,即能充滿血液於腹部。[2]


參考資料

  1. . 萌典 (中文). 
  2. 2.0 2.1 2.2 衛生常識/專家教你認識牛虻. 每日頭條. 2018-03-27 (中文). 
  3. 3.0 3.1 . 華人百科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