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蚌埠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蚌埠話

中文名: 蚌埠話

外文名: Bengbu dialect

別 名: 蚌普

所屬方言區: 江淮官話及中原官話

蚌埠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的過渡性方言。據實地考證,蚌埠城區以及其所轄懷遠、五河部分街道和鄉鎮留存有較多的江淮官話方言特徵。當今蚌埠市民交流多使用蚌埠版普通話,其調值與普通話存在差異。[1]

淺析

蚌埠地處江淮分水嶺,原講江淮官話。由於歷史、移民等原因,形成了今天同時具備江淮官話和中原官話特色的方言。 ①「由於某些歷史原因,蚌埠方言至今仍保留一些山西、江浙一帶的詞語。清同治年間,劃鳳陽,懷遠,靈璧各一塊地方屬蚌埠,蚌埠方言,與三縣關係甚密。其中,鳳陽縣於明代洪武年間,朱元璋多次徙入山西,江浙入口,蚌埠話中至今仍保留一些山西,江浙一帶詞語。 ②蚌埠民國以來重要交通樞紐的地位促使各種方言的互相交融、來往頻繁的人員交流造就了蚌埠方言。民國元年(1912年)在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後,蚌埠漸成商埠,皖北及蘇北,浙江,豫東,魯南等地人口大量湧入,在北方的"侉腔"與南方的"蠻音"交融過程中,逐步形成以宿(州)阜(陽)方言為基礎,融入江淮官話及少量吳語成份的的蚌埠方言. 50年代起,出生於蚌埠的人口不斷增多,蚌埠方言更趨穩定。70年代以來,隨着廣播電視的不斷普及和市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普通話得到推廣,中青年和兒童都在不同程度上擺脫鄉音,逐步向共同語靠攏。 蚌埠地處我國華東南北交接之處,但是在長久的發展與融合中,在與北方語言融合的過程中受影響較深,也形成了本身自有的特色。 有一些學者認為,信蚌方言由於發音及詞語有很多特殊性,主張將信蚌方言從中原官話尤其是安徽中原官話中獨立出去,自成體系。  

總體特點

蚌埠方言語音較簡單,聽感凝重,清晰。聲母無舌尖後音;韻母無和i,無兒化韻;調類與普通話相同,調值有一定變化。語句音流由強漸弱,常用詞彙含有較多的皖北地區土語.在商貿和工業發展影響下,產生了大量的行話。由於交通發達,京滬都市流行詞語傳入甚快。方言構詞和語法與普通話大體相同。蚌埠方言內部存在一定差別,主要反映在聲母和聲調上,韻母基本一致。從城市中心向四周,越向外擴展,變化越大。東部鳳陽為鄰, 口語中出現t,t',,但與普通話不完全對應。西部與懷遠接壤,口語中有時出現入聲。北部與固鎮毗連, 零聲母帶有濃重的摩擦音。城內話,也有一定差別。 下面就從其中的三個語言現象對蚌埠方言進行一個粗淺的分析。 一、陰平念為上聲 蚌埠方言中的陰平字進行銀邊的情況大致有兩種: ⑴ 單獨一個陰平字或一個陰平字與非陰平字連用,發音會由本來的陰平變為上聲; 他t』a55~t』a214 樓梯 lou35t』i55~lou35t』i214 馬夫 mα214fu55~mα214fu214 汽車 t』i51ts』ə55~t』i51ts』ə5214 ⑵ 陰平與陰平連用,前後兩個陰平都會發生一定的音變; 姑媽 Ku55mα55~Ku24mα21 分工fə ŋ55kɔŋ55~fə ŋ24kɔŋ21 二、多數舌尖後音變為舌尖前音 在一些地域方言中也有[l][n]不分,[x][f]不分,還有前後鼻音不分,以及所謂的「平翹舌不分」。蚌埠方言中相當突出的一個現象就是上述中提及的「平翹舌不分」的現象,即舌尖前音與舌尖後音分的不是很清楚,甚至混用的現象。 ⑴ 普通話中的舌尖後音ts,ts』,s在蚌埠方言中多數都會被念為舌尖前音tε, tε』, ε,這幾個音處在同樣的位置上可以自由替換,卻不能起到區別詞義的作用,算是在蚌埠方言中此類音位的自由變體。如: 吃[tε』i]飯=吃[ts』i]飯 知[tεi]道=知[tsi]道 ⑵ 但是並不是普通話中全部的舌尖後音在蚌埠方言中都會被念為舌尖前音,仍然有部分舌尖後音在蚌埠方言中分的還是相當清楚的,如: 是[ε]的=是[ε]的 知[tε]了=知[tε]了 三、大量具有特色性的語用化詞綴 語用化詞綴生動體現了一種方言的表達習慣,在使用時臨時粘附在詞根上,多為口語化的表達方式。詞根加上語用化詞綴以後,顯現出事物的情狀,程度等效果,更能夠表現說話人的感情與態度。如: ⑴「騰」 騰:搗騰 折騰 鬧騰 翻騰 這個詞綴有着些許貶義,帶着責備的語氣,表示一種不太正常的行為,讀音是輕聲。 ⑵「得慌」 動+得慌:氣得慌 憋得慌 餓得慌 形+得慌:慢的慌 重得慌 甜得慌 「得慌」在蚌埠方言中是指程度,專指程度較重,讓人有不適之感,「慌」讀輕聲。 這些帶有濃郁的感情色彩與地方特色的語用化詞綴的運用,形成了一種蚌埠方言的獨特風格,對於人們的日常用語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 ⑶ 「阿」 阿爸 阿媽 阿奶 阿爺 蚌埠方言中習慣性的會在稱呼前加上「阿」字,無實義,以此來過渡。這裡的「阿」發音短促、輕而弱,一般認為蚌埠方言中的「阿」[a]與北方話中的「俺」[an]有關係,是在語言的發展和使用中[n]韻尾脫落造成的。

語氣助詞

1.個:「個」這個字在蚌埠話中運用的相當普遍,相當靈活。它不再是普通話中單純的量詞了,已經完全可以當作動詞和疑問詞使用。在這句話里「個」相當於「在」。又比如「你個XX(基本上是在罵人)」,「個」相當於「是」。「個起床了?「個」是一個疑問詞,這句話意思是「你起床了沒?」想要理解蚌埠話的精髓,「個」這個字很重要! 另外做結尾語。 2.該:「該」不再是動詞,而是一個沒有實在意義的語氣助詞,基本用於問句強調疑問,有了它,我們的蚌埠話會變得更加有感情。比如「你幹啥滴該?」意思是:「你幹什麼的?」又如,「你個哪來該?」意思是:「你在哪呢?」 3.滴:這個可有可無,基本上相當於「的」,全國很多方言都會用它。 4.好(讀作輕聲):也是個助詞,沒什麼意思,相當於南方的「哈、撒」,比如「你別過來好」 5.子(輕聲):多用於名詞結尾的助詞,比如「洋柿子」,「地豆子」 6.樣(輕聲):1.「樣子」的意思2.句末助詞。

示例

好:照,管 不好,不行:不管,不照 我滴孩來:表示感嘆 吃飯:尅(kei)飯 行不行:個照,個管(個:1,該字聲母不送氣2,該字讀入聲) 今天:今個 明天:明個 客廳:堂屋 廚房:鍋屋 中間:當央 上面:上頭,高頭 什麼時候:多然子 小時:鐘頭 一共:攏共 剁肉成泥:砧肉 有客人來家興奮過度(多指小孩):人來瘋,人來勝(sai) 牙齦:牙花子 蛇:長蟲 螳螂:刀螂子 黃鼠狼:黃狼(陰平)子 踢:排(上聲) 連...是:嵌入相同的單音,表示緊迫的連續動作。如:「連跑是跑,高低高趕上了高鐵。」 有本領:來事 裝聲勢,幫忙:架(jia或ga,去聲)勢 失誤:走手 形容沒資本,卻要擺出副老資格的樣子:人五人六 遍:交。「我都找交老,還是沒看到他個哪來」 下小雨:丟點 閃電:霍閃 硬幣:零格子 抽煙:吃煙 沒關係:不搭界(ga) 蚯蚓:蛐蟮(queshan) 嘗:覺覺(jiàojiao) 純:sun 木老老:形容數量多,可能是吳語外來詞彙,在禹會區的禹會村、前郢村、河西村等地流行 歪歪:河蚌 屙:wo 入聲字示例:月、雪、歇、發、十、覺、滅 h/f不分:蚌埠市轄懷遠話「你做什麼呢」會說成「弄網着來該」。而且懷遠最西的部分村(以萬福鎮殷集村為中心,現在蘭橋鄉陳圩村也逐漸不分了)在不分平翹舌的前提下還分不清「h"和「f「,會把"花"說成"fa「,話、發、費、飛、非、肥、廢等都分不清。

我們天上見

2010年4月20號上映的影片《我們天上見》,著名演員蔣雯麗的導演處女作,裡面的對話全部是經典的蚌埠話。並且將電影的首映式也放在了蚌埠舉行,在電影全國上映之前,提前跟家鄉父老一起觀看了影片。蔣導說「帶着這部電影回到家鄉,也讓蚌埠人第一次感覺到蚌埠話也能這麼好聽,以前蚌埠人總覺得家鄉話不是很好聽。電影出來之後,反響也挺好的,估計這也是蚌埠方言第一次登上大銀幕。」它是蔣雯麗跟姥爺感情的歷史,也是蚌埠火車發展的歷史,其實也是蚌埠在(上世紀)70年代末所呈現出的人文的歷史。」  

參考來源

  1. [1],蚌埠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