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蠶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蠶病的發生原以中腸型膿病、空頭性軟化病為害為主,目前由於養蠶時間和氣候條件的不同引發的蠶病也不同,現以血液型膿病僵病農藥中毒等蠶病對蠶桑生產的危害較為嚴重

簡介

silkworm disease 蠶在密集群體飼養條件下極易受病原微生物、寄生蟲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引起各種疾病。蠶病危及蠶繭產量和質量,一旦擴散蔓延,還會導致整個蠶業經營失敗。19世紀中葉,歐洲蠶業因微粒子病而遭受毀滅性打擊。法國L.巴斯德於年創立母蛾檢驗法,控制了該病的蔓延。此後,日本、中國等也相繼開展蠶病的科學研究。蠶病可分傳染性和非傳染性兩大類。

傳染源 前者包括病毒病、細菌病、真菌病和原蟲病等,病蠶的屍體、糞便、體液以及被病蠶污染的蠶室、蠶具、桑葉等均能成為再傳染源;後者包括蠅蛆病、虱蟎病、中毒症、昆蟲螫傷、機械傷害、生理性疾病等。中國蠶區的主要蠶病如下述。:

病毒病   由病毒引起的蠶病,主要有:

  ①核型多角體病。又稱血液型膿病。病原為桑蠶核型多角體病毒,杆狀病毒科。春蠶期較多發生,經口部或創傷侵入蠶體。病蠶表現不眠,體軀浮腫,環節隆起,行動狂躁,最後體壁破裂流膿而死(圖 1)。從感染到發病約3~5日。

  ②質型多角體病。又稱中腸型膿病。病原為桑蠶質型多角體病毒呼腸孤病毒科。夏秋蠶期發生較多,經口侵入中腸(圖 2)。病蠶發育緩慢,體軀瘦小,呆滯,體色略帶乳白,常排出帶乳白色的軟糞,而後陸續死亡。從感染到發病約 6~10日。

  ③病毒性軟化病。又稱空頭病。病原為桑蠶病毒性軟化病病毒,細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屬。夏秋期常與質型多角體病混發。經口侵染中腸。病蠶初期食慾減退,發育不良,眠起不齊;後期消化管內空虛透明,呈「空頭」(實是空胸)等症狀。從感染到發病約5~8日,高溫條件下發病較快。④濃核病。病原為濃核病病毒,細小病毒科,濃核病病毒屬。經口侵入中腸。病蠶症狀和傳染源與病毒性軟化病近似。

細菌病 由細菌引起的蠶病。主要有:①猝倒病。即細菌性中毒病。病原為蘇芸金桿菌猝倒菌變種,簡稱猝倒桿菌,真細菌目,芽孢桿菌屬。夏秋蠶期發病較多,病原體經口傳染。病蠶食桑突然停止,有痙攣性顫動,體軀麻痹,側倒死亡,屍體很快腐爛變色,並流出黑褐色異臭污液。從感染至死亡通常為幾分鐘到數小時。

②細菌性敗血病。種類較多,常見的有靈菌敗血病青頭敗血病黑胸敗血病等。病原為芽孢桿菌屬、沙雷鐵氏菌屬、氣單孢桿菌屬等多種細菌。幼蟲、蛹和成蟲均可發生。病菌通過體壁傷口侵入蠶體。血液變性混濁而死。幼蟲發病初期呆滯,胸脹腹縮,排軟糞或念珠狀糞,最後痙攣側倒而死;病蛹死後腐爛變黑,流臭液;病蛾鱗毛污濁,活動呆滯,腹部膨大,翅不振展,死於交配或產卵過程。病程較快,在25~28℃溫度下一般為12~24小時。③細菌性胃腸病。病原屬非特異性細菌,常見的為球菌和桿菌。蠶體多因體弱時食下帶菌桑葉而得病,食慾減退,行動呆滯,生長緩慢;後期有下痢、空頭、起縮等症狀,排稀糞或連珠糞而死。

真菌病 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蠶病。主要有: ①白僵病。病原為白僵菌,叢梗霉科,白僵菌屬。多由接觸傳染。病孢子附着於蠶體後,遇多濕環境伸出芽管,透過體壁,在血液中增殖,形成營養菌絲和短菌絲,分泌白僵菌毒素,使血液變性致死。溫度在24~28℃時發病較多。病蠶體表出現油漬狀病斑。臨死時排軟糞,蠶體伸展,頭胸部突出。死後營養菌絲穿出體壁,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使體壁密布白粉,成為再污染病源。從感染到死亡約3~6日。

②綠僵病。病原為綠僵菌,叢梗霉科,蛾霉屬。發育階段和侵染過程與白僵菌相似。秋蠶期發病較多。病蠶胸、腹部有黑褐色不整形輪狀或雲紋狀病斑。屍體初呈白色,後密布綠色粉狀孢子。感染潛育期較長,一般約7~10日。

③[[]]麴黴病。病原屬叢梗霉科,麴黴屬。已知有10多種麴黴菌,其中以黃麴黴和米麴黴對蠶危害普遍。也通過分生孢子發芽侵入蠶體。蟻蠶及1齡蠶在高溫多濕環境易受侵染,病蠶表現呆滯,伏於蠶座下;大蠶在感染部位常呈黑色凹陷病斑。從感染到死亡約2~4日。

4.原蟲病 由原蟲寄生引起的蠶病,僅微粒子病1種。是蠶病中唯一能通過卵傳給下一代的慢性傳染病。病原為桑蠶微孢子蟲(微粒子原蟲),原生動物門,微孢子蟲目,微孢子蟲屬。經口傳染。病蠶瘦小,發育緩慢,遲眠或不眠,不蛻皮或不結繭,體壁呈現黑褐色小斑點,絲腺上有乳白色膿皰狀病斑;病蛹體表無光澤,腹部鬆弛,反應遲鈍;病蛾拳翅,鱗毛脫落;病卵畸形,排列紊亂,卵粒易脫落。傳染源除病蠶本身外,某些桑園害蟲也能感染,並通過桑葉將孢子帶入蠶座。

5.寄生蟲病 因受寄生蟲侵害而引起的蠶病。常見的有:①蠅蛆病。病原為多化性蠶蛆蠅,雙翅目寄生蠅科追寄蠅屬。溫帶地區年發生5~7個世代,亞熱帶地區年發生12~14個世代。蠅卵通常產於大蠶環節多皺處,1雌蠅可產卵200~300粒,一蠶體上約產2~3粒,化後蠅蛆鑽入蠶體寄生,受寄生部位出現黑斑。蠶的幼蟲在蠅蛆成熟時死亡;繭受害後成蛆孔繭,不能繅絲。②虱蟎病。又稱壁虱病。以蠶為寄主的虱蟎有10多種,其中以蒲蟎科虱形蟎屬的虱狀蒲蟎為多。雌蟎用吻刺傷蠶體吸食體液,同時注入毒素,使蠶中毒昏迷。被害蠶食慾減退或停食,頭胸突出,吐液,排糞困難,體壁呈現黑斑,體軀彎曲而死。眠中多成半蛻皮蠶而死。小蠶和蛹期受害較重。

6.中毒症 一般由某些化學物質,通過食下或經過氣門、皮膚進入蠶體而引起。常見的有:①農藥中毒。多發生在農桑混作地區。一般症狀為停食、亂爬、胸部膨大、痙攣、吐液、尾腹部緊縮,有的排軟糞和脫肛,在幾分鐘內死亡。②氟化物中毒。多發生在近工廠蠶區。大量氟化物隨煙塵降落污染桑葉,蠶食後中毒,表現為發育緩慢,行動呆滯,蠶體瘦小,環節間常呈黑色環斑,節間膜破裂流出體液而死。

傳播途徑

上一蠶期殘留在養蠶環境中的病原傳染給本期蠶發病稱為蠶病的 垂直傳播或從無到有。本期蠶得病並產生的病原使蠶病迅速擴散曼延稱為 水平傳播或從少到多

傳染途徑

  (1)經口傳染。

  (2)創傷傳染。

  (3)接觸傳染。

  (4)胚種傳染。

發生原因

  蠶病的發生受不良氣候條件的制約,春期雨水多、小蠶易受低溫高濕的影響而誘發僵病,五齡後期又容易遇到高溫悶熱天氣而暴發血液型膿病,早晚秋蠶又容易受颱風等惡劣氣候的襲擊,給蠶桑生產蠶病的發生帶來許多隱患,如1999年,我市7~8月連續低溫陰雨、濕度大,使野外昆蟲暴發了 綠僵病,9月初發種的早晚秋蠶種,由於和桑園害蟲的 交叉感染,小蠶2~3齡期就大面積暴發了綠僵病,發病率達100%,處理不及時和措施不得力的農戶基本顆粒無收。全市6223.25張早晚秋蠶種平均張產31.1公斤,比全市前三年平均37.2公斤,減產6.1公斤,減16.4%,如2003年早晚秋蠶,由於秋季連續晴熱,局部地區暴發了血液型膿病,特別是一些飼養條件差;房屋緊張地區發病更為嚴重,如 新登鎮長蘭方家自然村的17戶農戶,由於房屋緊張,許多農戶利用 蘑菇房養蠶,蘑菇房門窗小,架子層數多,相對來講房子裡蠶頭多,通風條件差,極易造成悶熱的環境,而誘發血液型膿病,全村37.25張蠶種平均單產31.3公斤,比全市平均40.8公斤減少9.5公斤,減23.3%。隨着大田使用「 殺蟲雙」等漂浮性大的農藥後,對蠶桑生產的威脅很大,農作物使用「殺蟲雙」農藥後,通過日曬蒸發隨風飄落粘附在桑葉上,使大片的桑園受「殺蟲雙」污染。蠶長期吃受污染的桑葉造成微量農藥積累中毒,致使蠶體虛弱,抗病率差,有的五齡期爆發血液型膿病,有的上簇後發生大批 不結繭蠶,蠶農損失慘重。[1]

  == 預防 == 目前對傳染性蠶病尚無有效藥劑進行防治,因此在蠶病防止上仍需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止」的方針。 1.嚴格消毒防病,防範於未然

在加強宣傳,培訓提高蠶農的防病意識的前提下,重點抓好養蠶前的徹底消毒,提倡二次消毒,前一次消毒根據自家發病的種類,採用針對性藥劑消毒,如上一期蠶有僵病發生的農戶,用抗菌劑「402」1500倍液消毒,如發生血液型膿病,則用5%新鮮石灰漿進行蠶室蠶具消毒,第二次消毒,在養蠶前一星期進行,大力推廣以「消特靈」為主的優質新型廣普性藥劑,確保養蠶前消毒防病質量。蠶期中做好蠶兒易感期蠶體,蠶座的消毒防病,蠶期結束後,同樣根據蠶病發生的種類,採取相應的藥劑進行回山消毒。發生蠶病時,應在每天傍晚給桑時採用針對性藥劑,如發生血液型膿病,在加強通風換氣的基礎上,採用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發生僵病可選擇藥效較長的「滅僵靈」防僵粉和「優氯淨」防僵粉或抗菌劑「402」進行蠶體、蠶座消毒,也可用「熏消淨」進行熏蒸消毒,大蠶期也可用「消特靈」主劑200倍液進行蠶體、蠶座消毒。

用於預防和治療蠶病的蠶藥有:氯黴素溶液、滅菌靈、硫氰酸紅黴素溶液、諾氟沙星溶液、蛻皮激素溶液、滅蠶蠅乳油等。[2]


(1)氯黴素溶液:本品為淡黃色的滅菌澄明液體。常用規格為2毫升含氯黴素0.25克(25萬單位)。為抗生素類藥,對多種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效,用於防治家蠶的細菌性疾病。用法用量:每升水加本品4毫升混勻,噴於桑葉葉面,以濕潤為度,連續噴3~4次。本品有效期一年半。

(2)滅菌靈:每1毫升含氯黴素30毫克和維生素(B2)5.5毫克。本品對細菌性蠶病有特效,亦有壯蠶、增絲、增繭作用。用於防病,每8毫升對冷開水0.5公斤,噴灑桑葉5公斤餵食。用於治病,藥量增加一倍,噴灑餵食。

(3)硫氰酸紅黴素溶液;本品為硫氯酸紅黴素的滅菌醇溶液,為抗生素類藥。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霉形體的感染有效。用於防治家蠶細菌病。用法用量:取本品12.5萬~25萬單位溶於清水1公斤中,拌5~10公斤桑葉餵食。本品有效期為3年。

(4)諾氟沙星溶液(氟哌酸溶液):本品為氟哌酸的酸性淡黃色澄明溶液,PH值為2.0~4.0,為抗生素類藥。用於家蠶的細菌病。用法用量:添食時每支(2毫升含氟哌酸50毫克)加水200毫升,噴於桑葉葉面以均勻濕潤為度,發現病蠶時,可連續添食給藥3次。

(5)蛻皮激素溶液:本品為β-蛻皮激素的乙醇溶液,為棕黃色澄明液體。為激素類藥,每1毫升含蛻皮激素22.5克。能調節家蠶的生長發育,主要用於促使老熟一致,上簇整齊。用法用量:見5%熟蠶時,取本品2毫升加常水2000毫升噴桑葉供2萬隻蠶(一張種)一次食完。

(6)滅蠶蠅乳油:本品為滅蠶蠅配製成的淡黃色或淡棕色澄明液體,每10毫升含滅蠶蠅2.5克。為滅蛆藥,用於防治家蠶蠅蛆病。用法用量:添食時本品和水按1:500稀釋;體噴時按1:300稀釋即可。

2.加强桑园培管,提高桑叶质量

桑葉質量直接影響蠶兒體質的強弱和抗病力,桑園施肥要做到N、P、K合理搭配,多施有機肥、複合肥提高桑葉碳水化合物含量,在施足春夏肥的基礎上,增施秋冬肥,同時做好桑園除草、翻耕、整枝、剪梢等培育管理,為了改善早晚秋蠶桑葉生長期長、桑葉硬化、葉質差等矛盾,飼養量較大的重點養蠶戶,可利用夏伐後的疏芽葉和枝條下部葉飼養夏蠶,不僅增加蠶繭收入,而且也延遲了晚秋蠶用葉的老化,同時利用養蠶空檔進行桑園治蟲,有效的控制蟲害,防止交叉感染,對桑樹害蟲發生率高、密度大、危害嚴重的春秋季節可用40%辛硫磷1500倍藥液殺幼蟲,全年蠶期結束後用殺滅菊酯乳劑8000~10000倍藥液封園治蟲,以降低桑園害蟲基數。

3.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抗病力 養蠶環境對蠶的體質和抗病性關係密切,小蠶宜高溫多濕的氣候環境,提倡小蠶共育,標準溫濕度飼育。大蠶宜低溫乾燥,須經常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嚴防高溫悶熱並做好稀放飽食,養蠶大戶建議推廣使用塑料鋼管大棚養蠶技術以解決養蠶房屋緊張的矛盾。同時做好眠起處理,分批提青淘汰遲眠蠶和病小蠶,根據蠶兒的生理需求採摘適熟葉。小蠶用葉可用「消特靈」試劑400倍液進行葉面消毒,減少病從口入的機會。

4.嚴防農藥中毒 農藥中毒目前生產上有三種類型:一是有機磷農藥中毒。如「甲胺磷」、「敵敵畏辛硫磷」、「敵敵畏」等。中毒蠶表現為爬行、翻滾、搖頭、吐水、頭胸腫脹,蠶體縮小等症狀。目前生產上一般採用阿托品添食解毒,每針阿托品2毫升加水5公斤,稀釋後噴在桑葉上添食,有一定的解毒效果。二是有機氮農藥中毒,主要是「殺蟲雙」 「殺蟲眯」等農藥。中毒蠶體青白、軟而有彈性,形狀大小不變,不吃不動,呈麻痹狀;有的蠶五齡後期輕微中毒,還會甦醒,給以無毒桑葉還會結繭,有機氮農藥中毒後,可用鹽酸腎上腺素每針1毫升加水0.5公斤噴蠶,經1-2小時蠶兒甦醒後用藥液噴桑葉進行添食解毒。三是菊酯類農藥中毒,主要是「殺滅菊酯」「殺滅速丁」「敵殺死」等,症狀為:吐水翻滾、頭胸向背面或腹面彎曲呈螺旋狀。目前生產上尚無有效藥劑進行解毒。

  蠶兒一旦發生中毒,除採取常規的開門窗、通風換氣、使用隔離材料、加網除沙脫離毒源,大蠶用涼水浸漂,餵無毒桑葉等技術措施外,在蠶老熟後,應改進上簇方法,採用結繭位置多的簇具(不易上方格簇)簇中蠶頭應偏稀,加強簇中的環境氣流調節,防止不結繭蠶發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