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蛇疙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蛇疙瘩

中文學名: 蛇疙瘩
界: 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薔薇目
科:虎耳草科
屬:鬼燈檠屬
種: 羽葉鬼燈檠
採收時間:夏、秋季
分布區域:湖北、四川、貴州及雲南等省

蛇疙瘩[1],中藥名。為虎耳草科鬼燈檠屬植物羽葉鬼燈檠Rodgersia pinnata Franch.的根狀莖。植物羽葉鬼燈檠,分布於湖北、四川、貴州及雲南等省。具有消炎止痢,調經止痛,止血之功效。主治腸炎,菌痢,月經不調,痛經,風濕疼痛,骨折,跌打瘀血腫痛。

基本簡介

【入藥部位】:以根狀莖入藥。

【性味】:苦、微甘、澀

【功能主治】:消炎止痢,調經止痛,止血。用於腸炎,菌痢,月經不調,痛經,風濕疼痛,骨折,跌打瘀血腫痛[2]。 【用法用量】: 3~5錢,水煎服,或研末,每服1錢,吞服。

【注意事項】:孕婦禁服。

相關論述

1、《貴州草藥》:「行氣,活血調經,止痛。治癆傷咳嗽,勞傷疼痛,跌打疼痛,月經不調。」

2、《雲南中草藥》:「通經活血,消食止瀉。治骨折,風濕痛,消化不良。」

相關配伍

1、治月經不調:野黃姜、益母草各15g。煨水服。(《貴州草藥》)

2、治勞傷疼痛:野黃姜15g,大血藤45g,見血飛、三角風各30g,紫金蓮15g,矮陀陀、小血藤各60g。泡酒1500g。早晚各服1次,每次30g。(《貴州草藥》)

3、治刀傷出血:岩陀,研細粉,撒傷口[3]。(《雲南中草藥選》)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集,曬乾或切片曬乾備用。

藥材鑑別

性狀鑑別:根莖扁圓柱形,常彎曲,兩端略尖,一面隆起,另面微有凹槽,長2-6cm,直徑0.8-2cm。表面紫褐色至黑褐色,具密粗環紋,並有殘留細根及根痕。質硬,不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紅棕色或灰棕色,維管束點25-40個,斷續排列成環。氣微,味澀、微苦

無鬚根、心紅棕色者為佳。

顯微鑑別:根莖橫切面,木柱層較厚。皮層較窄。維外韌型;韌皮部較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導管常多數相聚,木纖維較少。本品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簇晶、澱粉粒及棕黃色樹脂狀物。

理化鑑別:取本品粉末0.5g,加水約5ml,微熱,濾過。取浙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劑1滴,產生藍黑色沉澱,稍振搖後,濾液即呈茶色[4]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達1.5米。根狀莖粗大,堅硬,斜生或近橫生,有棕褐色鱗片。莖直立,帶紫色。單數羽狀複葉互生,有長柄,上部葉柄漸短;小葉3-7片。對生,莖下部葉的側生小葉常密集成輪生狀,小葉片紙質,倒卵披針形或長倒卵形。長11-8厘米,寬5-11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邊緣具不整齊鋸齒,兩面被粗毛,尤以背面脈上最多,葉軸被粗毛。夏季開黃白色花,圓錐花序頂生,長達30厘米,花芳香;花萼5片,卵圓至長圓形,外微黃,內白色,無花瓣;雄蕊10個,比萼片稍長;心皮2個,基部合生。蒴果。2心皮先端有外彎短喙。種子細小[5]

分布區域

分布於湖北、四川、貴州及雲南等省。

生長環境

生于山地、溪谷邊陰濕地方。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涼爽、向陽的環境。土壤以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腐殖質土較好。

栽培技術:用分株繁殖。在冬季或早春結合採挖,取有鬚根和芽嘴的根莖分成單株作種。在整好的地上,開1.3m寬的畦,按行、株距各約26cm開穴,深10~13cm,每穴栽苗3株,成品字形,芽嘴向上,蓋上澆水。

田間管理 :在春季新葉出齊後除草、鬆土1次,第2次在6~7月,第3次在10~11月,並培土壅蔸。每次中除後都要追肥1次,前兩次用人畜糞水,第3次用腐殖質土或草木灰撒在畦上。2~3年後,只需在每年春、冬兩季各中除、追肥1次[6]

參考資料

  1. 蛇疙瘩,黨政機關,2016-11-15
  2. 蛇疙瘩的功能主治,39健康網
  3. 蛇疙瘩的相關配伍,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4. 蛇疙瘩的性狀,51中藥查詢
  5. 蛇疙瘩的形態特徵,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6. 蛇疙瘩的栽培,51中藥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