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蛔蟲卵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受精卵呈寬橢圓形,大小約為(45-75)μm×(35-50)μm,[1]卵殼自外向內分為三層:受精膜、殼質層和蛔甙(dai四聲)層。殼質層較厚,另外兩層較薄,普通顯微鏡下難以分清。在用於糞做肥料的地區,可採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後,糞堆內溫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殺死蛔蟲卵。
簡介
蛔蟲卵肉眼不易識別,自患者糞便中檢查出蟲卵,即可確診。對糞便中查不到蟲卵,而臨床表現疑似蛔蟲病者,可用驅蟲治療性診斷,根據患者排出蟲體的形態進行鑑別。疑為肺蛔症或蛔蟲幼蟲引起的過敏性肺炎的患者,可檢查痰中蛔蚴確診。[2]
傳播途徑
蛔蟲卵主要通過於和食物感染。人糞未經無害處理即用來施肥,使上壤中含有蛔蟲卵,並且還污染蔬菜等食物,因此與個人及欽食衛生關係密切。因此小兒發病率較成人多,農村的發病較城市為高。
輔助檢查
由於蛔蟲產卵量大,採用直接塗片法,查一張塗片的檢出率為80%左右,查3張塗片可達95%。對直接塗片陰性者,也可採用沉澱集卵法或飽和鹽水浮聚法,檢出效果更好。
蛔蟲病的防治
應採取綜合性措施。包括查治病人和帶蟲者,處理糞便、管好水源和預防感染幾個方面。加強宣傳教育,普及衛生知識,注意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生食未洗淨的蔬菜及瓜果,不飲生水,防止食入蛔蟲卵,減少感染機會。使用無害化人糞做肥料,防止糞便污染環境是切斷蛔蟲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糞做肥料的地區,可採用五格三池貯糞法,使糞便中蟲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於糞水中游離氨的作用和厭氧發酵,蟲卵可被殺滅,同時也會增加肥效。利用沼氣池發酵,既可解決農戶照明、煮飯;又有利糞便無害化處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糞渣。此時,絕大部分蟲卵已失去感染能力。
治療
對病人和帶蟲者進行驅蟲治療,是控制傳染源的重要措施。驅蟲治療既可降低感染率,減少傳染源,又可改善兒童的健康狀況。驅蟲時間宜在感染高峰之後的秋、冬季節,學齡兒童可採用集體服藥。由於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個月驅蟲一次。對有併發症的患者,應及時送醫院診治,不要自行用藥,以免貽誤病情。
護理上首先了解並掌握驅蟲的適應症,指導患兒按驅蟲治療的原則進行服藥及觀察以提高療效。腹痛為腸蛔蟲症的主要症狀,可按醫囑給以解痙鎮痛藥物。如有併發症,在進行內科保守治療時,應注意觀察病情發展,特別是腹痛,發作時的面色體位精神狀態以及疼痛持續時間,在了解患兒的飲食、嘔吐及大便次數性質的基礎上,結合腹部檢查,初步判斷有無急腹症的可能,以便通知醫生及時做出診斷進行急症手術。對患有蟈蟲症的患兒及家長加強有關衛生宣傳教育,並努力做好患兒心理護理,以取得合作,達到滿意治療效果。
驅蟲藥物
常用的驅蟲藥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構櫞酸哌嗪(商品名為驅蛔靈)等,驅蟲效果都較好,並且副作用少。
參考文獻
- ↑ 似蚓蛔線蟲(人體寄生蟲學人衛8版)微信公眾號
- ↑ 蛔蟲卵是什麼康康體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