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蜀河人的狂歡節(袁明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蜀河人的狂歡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蜀河人的狂歡節》中國當代作家袁明秀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蜀河人的狂歡節

今年正月十三這一天一大早,弟弟開車帶着我和小侄女又一次回到蜀河,我們是專門回去給父母親走墳的。

本來,我們計劃走完墳之後,立即趕回安康,妹夫說:「你們乾脆留下來,今晚上出燈,我們一起去看燒獅子。」

蜀河「燒獅子」,這個民間活動我是知道的,它書面名稱為蜀河太平燈,又俗稱蜀河「火獅子」,興起於明末嘉靖年間,五百多年來,這場年俗狂歡從未停歇。2015年12月被列入陝西省第五批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蜀河「燒獅子」,純粹是蜀河當地民間的一種年俗活動,它只有一個單一的功能,那就是民間娛樂,不帶任何迷信色彩。

這個民間活動放在每一年農曆的正月十三,正是蜀河人辭舊迎新的日子,人們用這樣的方式,將一年來的辛苦勞作,用一場關於火的狂歡,將過去一年所經受的生活壓力統統釋放出去,並用這樣喜慶的方式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眾生康健、福綿不絕。

正月的蜀河口,春寒料峭。風,裹挾着漢江的水腥味吹拂着。吃完下午飯,我們早早來到位於蜀河下街古碼頭附近的停車場。人們扶老攜幼,熱鬧的前街,此時已經沸騰起來了。

每一家的商鋪門前,都高高掛起鮮紅的大燈籠,路燈,把街道映照的恍如白晝,也把街道上空的黑夜照亮。花燈,獅子還不見蹤影,街道上的人流就已經是摩肩接踵了。人流中,除了極少數是蜀河鎮子上的居民,大多數是從周邊村子,周邊小縣,甚至還有隨旅行社來古鎮的外國遊客。

那段時間,我因為在家打掃衛生,擦洗地板的時候一不留神滑倒,摔裂了左腿骨,行動極為不便,弟弟把我安置在停車場與前街交界的路口,他們一行人直奔黑溝大水井,他是要去那裡拍攝出獅子儀式。

連日的陰冷天氣,使得天色早早暗下來,如潮的人流,已經把寒冷的夜空暖化。我因為左腿有傷,害怕被人流撞擊,遠遠地躲在一家商店門前。璀璨燈光中,有人大聲喊道:「花燈來了!」頓時,人流又一次騷動起來。

我站在店家屋檐下的台階上,伸長了脖子向遠處望,果然,黑壓壓的人腦袋上方出現了兩排花燈,正慢慢地向我站的路口移動,密集的人流,很自覺地分開一條只能容納兩個人通過的通道,讓高高擎着花燈的隊伍通過,長長的花燈隊經過,人流又迅速地合攏。

高擎花燈的隊伍,在前街通往停車場的路口迅速分為兩隊,分別站在道路兩側,我聽見人群中有人說,他們是要在這裡等候,等到獅子出來後,他們要去小河東。

幾十盞花燈,被一群村姑模樣的女子和一群年輕的農民模樣的人高擎着。每一盞花燈,都被從燈內發出的柔和的光照的亮晶晶的,亮晶晶的光,照亮了寒夜,也溫暖了我的心,我也被這樣熱鬧的場面感染着,興奮着。

小心翼翼地撥開人群,站在一個擎着花燈的女子身邊,非常友好的沖她笑笑,她也同樣友好的向我報以微笑。我向她詢問花燈是誰人所做,她告訴我,是鎮政府安排她們村子的姑娘、媳婦、大嬸大娘們做的。她說,她擎的這一盞花燈,碰巧就是她自己做的。

花燈製作的非常精緻、逼真。

燈體的框架是用竹子劈成的篾作原料,用特殊的工藝軋制而成,燈杆,是用細長的竹竿做成。所有的燈體造型非常美麗,有的是星星造型,有的是月亮造型,有的是花卉造型,還有的是動物造型。每一盞花燈的燈體四周,都垂下一條條細絲,每一條細絲上都點綴着一朵朵雞蛋大小的花卉。這一條條細絲,一朵朵花卉,全都是用彩色的皺紋紙折成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讓我嘆為觀止。我欣賞着、驚嘆着,我驚嘆這一朵朵花卉的逼真,驚嘆這一個個灑落在鄉野的民間藝術家們傑出的手藝。

如果不是我親眼所見,如果不是我親耳所聞,我怎麼會相信,這一盞盞堪稱精美的手工藝品,竟是出自一個個最平凡不過的老少村姑之手?

在經過她的允許之後,我禁不住接過她手中的花燈,舉在我自己的手上,我仰起頭,欣賞着它的精美,讚嘆着製作者的智慧,讚美着村姑和她的同伴兒靈巧的雙手。我輕輕托起花燈四周圍垂下來的花朵,瞬間覺得這些花卉活了起來,是這一群藏在深山無人知的老少村姑們,賦予了這一盞盞花燈新的生命。

小侄女打來電話,說,獅子已經從黑溝的大水井出來了,正在往農貿市場去,精彩的場面就要來臨,問需不需要來接我去農貿市場一飽眼福

我站立的地方,離農貿市場很近,我已經隱約聽見了放禮炮的聲音了,我告訴小侄女,你不用管我,選好角度,替大姑多拍一些照片就行。

我想親眼目睹燒獅子的熱情沖談了左腿的疼痛,費了好大勁,到底目睹了蜀河燒獅子的狂歡。

我照例遠遠的躲在一家商戶高出街面的台階上,我看見農貿市場前的整條街道上,聚集了黑壓壓的人群,看不見獅子狂舞的場面,只看見恍如白晝的夜空上,飄飄裊裊瀰漫着火藥的嗆人氣味,人群中不時爆發出一陣陣高亢激昂的喝彩聲,伴隨着陣陣喝彩聲的是一聲聲震天動地的「咚咚」聲,我知道,這是蜀河口人自製的「花子」發出來的巨響。

蜀河口人自製「花子」的外筒,早先年間多用牛角、老磚鑽眼,現主要用紙質圓筒,直徑約十五公分,根據填藥量多少,長度一般約二三十公分,一端用泥土夯實鑽細眼以穿引線,填藥為柳木炭灰、硝、黑火藥、鐵粉等成分,另一端再用泥土夯實封底。填藥成分比例和藥量決定了燃燒後火花形狀、顏色、氣味以及安全程度,制「花子」工藝在蜀河人家的普及程度較高,甚至少數人家還有獨門秘方。衡量一支「花子」質量好壞的標準主要有是否安全(防止向前座或向后座花)、燃燒時長、花型是否朵狀、顏色是否鮮艷、威力是否充足等。可以說制「花」工藝與舞獅技藝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它們共同支撐了蜀河「燒獅子」的輝煌。如果你身臨其境,領略過蜀河「燒獅子」的魅力,周邊地域類似民俗活動一定會變得索然無味了。

就在我所處位置的街面上,一群年輕人興奮不已,手中拿着蜀河口人自己製作的的「花子」,他們個個戴着一次性口罩,個個脖子上都無一例外地帶着一條紅布帶,有的身着迷彩服,甚至,有的小伙子還戴上了安全帽。

對於這樣的裝束,我不得其解,叫過來一對情侶模樣的年輕人問個究竟,這才知道,原來,戴紅領帶,是蜀河「燒獅子」特有的標識,身着迷彩服,是為了防「花子」燒,而安全帽,則是避免被「花子」燒傷的最有力的武器。他們說,他們在此等候,等獅子一過來,就可以盡情狂歡啦!

獅子隊終於舞過來了。

舞獅子的隊伍順着街道兩旁挨家挨戶拜訪,為每家每戶送去吉祥、祝福和庇佑。獅隊所到之戶,立即鳴炮表示迎獅子,街道便成為人獅共舞、火光交錯、浴火騰歡的戰場。

獅子以相對粗曠簡單的步伐搖頭擺尾向主人「示威」或「挑釁」,主人便拿出看家「花子」對着獅子燃放,俗稱「沖花子」。當主人家「花子」基本燃放完後,對獅面朝主家大門,由「喝彩人」送去吉祥話語,眾人隨喝,稱其為「喝彩」,主人便以物品或金錢答謝回饋。根據主家請求,還可將「獅子」引進室內祈福。若是主家小孩多病多災,還可將三歲以內的小孩從獅口餵進,從獅尾接出,達到祛病避災的祈願。每到一戶人家,舞獅子的人都會短暫停留,邊舞獅子,邊向這家人傳遞祝福。在這個過程中,圍觀的百姓會點燃特製的焰火,朝獅子噴射火花,象徵着祛除霉運,迎來吉祥。在整個過程中,火花也會落在圍觀者身上,那就意味着這個人來年會紅紅火火。

空氣中瀰漫的嗆人的火藥味,使我禁不住退到我身後的商店裡面去了。店鋪前,已經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看店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中年婦女,滿臉堆笑,非常友好的招呼我坐在她家店鋪內。她說她的當家的就在門口接獅子,她怕擠,沒敢出去。向她問起「燒獅子」,她興致極高,她說,「燒獅子」年年從正月十三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如果遇到天氣好,一天燃放的焰火紙筒會撒滿整個街道的路面,灰燼也會積上厚厚一層,這就說明大家生活會越來越興旺。

為了防止火花落在身上燒毀衣物或燒傷身體,看獅子的人都會穿上一身耐髒耐磨的厚衣服,頭戴紅圍巾,手套,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一身迷彩服,有時候安全帽也派上了用場,你看,一些年輕的娃們,都戴有口罩,還戴有安全帽,有的戴頭盔。

看獅子的人都包的嚴嚴實實的,舞獅子的人更是包裹的紮實。舞獅子的人在舞獅子前要全身塗上一層蛋清,防止燒傷;兩隻獅子也要全身被灑滿水,防止燃燒,傷及舞獅者。獅子重的很啊,而且還要不斷躲避人群的追趕和焰火噴射,舞獅子的人每過一段時間都要進行輪換,不然,會受不了的。

我聽女主人介紹舞獅子的當兒,獅子無比霸氣地舞過來了,一時間,硝煙瀰漫,火光四起,喝彩聲一浪高過一浪,「花子」震天動地的「咚咚聲」震耳欲聾。

一個個花子帶着紅紅的火星竄上了天空。伴隨着巨響,夜空綻放出大朵大朵美麗的花兒。它們的形狀和顏色各不同,猶如五顏六色的滿天星,又像金黃色的蒲公英,絢麗多彩。 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火花飛升降落,時而如天女散花,時而如信號彈飛射,忽明忽暗,把夜幕點綴成鮮花的世界。

人流如潮水,緊緊圍繞着獅子,歡騰着,不停歇地向前涌動着。

在我看來,中國南北舞獅,多表現獅子經過人類馴化之後的溫順、和善和技藝,少未經馴化或馴化過程中的原始、狂野和蠻昧。而地處陝西南部、漢水中游、秦巴夾江腹地的蜀河古鎮,由於地理、交通位置所限,其與不同文化版塊之間的民俗文化交流頻繁程度與中原、江南地域相比,相對獨立,易形成「文化孤島」,其原生民俗基因保留的相對完整,因此蜀河古鎮的「燒獅子」更多是再現了人類馴化獅子的過程,而整個舞獅活動也更能體現出人獅共處之初所原本具有的原始、狂野和蠻昧的味道。這種味道所圍繞的中心就是用「花子」「燒」獅子,這一「燒」的過程便升華成為「人類馴化獅子、獅子反佑人類」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形成了一脈獨具的地域特色舞獅文化。

蓋因如此,蜀河「燒獅子」便成了一場關於火的狂歡。

[1]

作者簡介

袁明秀,筆名冷月無聲,女,回族,小學教師,陝西省旬陽縣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