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蜀道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蜀道奇》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作品欣賞

李白曾作《蜀道難》,極言蜀道之險,視為畏途,今略擬其體而反其意,作《蜀道奇》。

噫吁嘻!雄哉壯乎!

蜀道之奇奇於讀異書。

四川盆地古本大陸海,

海水汪汪向東注。

流成瀑布三千尺,

地質年代遠邁蠶叢與魚鳧。

日浚月削鑿深崖,

鑿成三峽之水路。


三峽全長二百四公里,

雄奇秀逸冠環區。

萬山磅礴水泱漭,

山環水抱爭縈紆。

時則岸山壁立如着斧,

相間似欲兩相扶。

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

江流阻塞路疑無。

山有神女山名巫,

十二奇峰聳天樞。

果然為云為雨夢模糊,

詩中之情趣,酒中之醍醐。

海水傾泄出平蕪,

土壤膏腴成天府。

流來雅礱,大渡,金沙,岷,沱,涪,渠,嘉陵,烏,

水道似星羅,

城市如棋布。

五丁開山事烏有,

其說雖墨意可朱。

我知勞力創世界,

由來天險待人鋤。


秦時太守李冰興水利,

都江古堰展如梳。

灌溉成都平原四百餘萬畝,

不與江南魚米之鄉殊。

更鑿鹽井利民用,

產鹽之量今足七千萬人之需而有餘。

遠離東海二千餘公里,

民不淡食樂何如?

李冰一人何能為?

所賴乃在工人與農夫。

工人與農夫,

李冰之師兼學徒,

力士五丁何止五!


文翁治蜀文教敷,

愛產揚雄與相如。

詩人從此蜀中多,

唐有李白宋有蘇。

鞠躬盡瘁兮諸葛武侯誠哉武,

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

利州江潭傳是金輪感孕處,

浣花溪畔尚有工部之故居。

蜀道之奇奇於讀異書,

使人聽此心顏朱。

足見江山自古不負人,

人亦未肯江山負。


歷史悠久難羅縷,

試看二十世紀之雄圖。

無產階級有前途,

七一,八一,如聯珠。

長征二萬五千里,

雪山之雪,草原之草,鍛煉英雄軀。

星星之火燃成大熔爐,

熔盡封建主義,殖民主義之鎖鏈,

六億神州不再為人奴。

七一以來四十載,

紅旗插遍中華城市,農村,山嶽,溟渤與江湖。


蜀中夫如何?

氣象同昭蘇。

民食為天有基礎,

大力發展農林牧副漁。

輕重工業如蜘蛛。

開建成渝,寶成,成昆諸鐵路,

促使西南四塞之域成通衢。

江輪增加千萬噸,

懋遷有無事吐輸。

莫言「黃鶴之飛不得過」,

神鷹鐵翼開雲途。

莫言「猿猱欲度愁攀緣」。

東風輪下峨眉俯。

三峽況將成水庫,

人定勝天目可睹。

於時萬噸之輪可以直抵渝,

於時發電之量可以直送拉薩與淞滬。

君不見,鐵有攀枝花,

煤與煤氣亦何富;

砂金,銅,鋅,磷礦石,

遍地寶藏難計數?

又不見,民族和雍載歌舞,

塤篪協奏遍鄉都;

馬、揚、李、蘇其輩出,

冰,翁,亮,照其如林中之樹株。

蜀道之奇奇於讀異書!


蜀僅一隅耳,

一隅三反見全部。

祖國光芒耀千古,

方今時代萬倍超唐虞,

眼前險阻何足道?

戰略視之如紙虎!

全民壯志世無侔,

行將超躍必然兮進入自由之疆土。

人人齊唱《東方紅》,

意氣風發心情舒,

萬歲萬歲長歡呼!

1961年9月18日

寫作背景

《蜀道奇》是作者於1961年9月18日乘江津輪出三峽時在舟中所作。古蜀道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創造和智慧結晶。它南起成都,過廣漢、德陽、梓潼,越大小劍山,經廣元而出川,在陝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後沿褒河過石門,穿越秦嶺,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長1000餘公里。它是連接秦蜀的驛路通道,穿起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有專家如此形容:「它使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文明得以交匯,中原和大西南得以溝通,祖國版圖得以統一。沒有它,也許就很難出現強漢盛唐,歷史可能就會改寫。」

《蜀道奇》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樂府體,長短句,字數從三言到十七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以其散文化和奔放的語言,形式獨具特色。作者懷着高度興奮和無限的激情,熱情讚美新中國川陝交通的巨變,時而驚呼,時而讚嘆,把蜀道沿途雄山奇峽、秀逸江水描繪得淋漓盡致。本詩通過對新時代的高歌禮讚,表達了作者豁達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