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蜂窩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蜂巢餅
圖片來自Giga Circle

蜂巢餅或稱蜜蜂竇[1] [2],是一道流傳於馬來半島一帶的糕點

簡介

蜜蜂窩的材料和做法看似簡單,卻也是挺靠功夫的,不單單是火候、模型的熱度、粉漿要配合的好,手腳快慢和耐性考驗也很重要,蜜蜂窩的厚度,取決於模型的熱度和粉漿的濃度,只要配合和掌握的好,就可以炸出如此漂亮的蜜蜂窩了

蜜蜂窩,使用麵粉粘米粉雞蛋椰漿砂糖拌成麵糊,讓麵糊沾點在蜂巢裝的餅模模上,再放進熱油內將其炸熟,成品類似蜂巢或幾何圖案的大圓花瓣,吃起來薄而脆。

雖然材料簡單且廉宜,但製作過程麻煩,需要長時間站在熱油旁,搖晃餅模直到麵糊脫落,再用筷子不停地翻動糕點的每個孔洞,讓它在熱油中定型,加上馬來西亞炎熱的氣候,製作過程非常艱辛,使得這糕點通常只有在華人農曆新年馬來人開齋節印度人屠妖節才會見其蹤影。其外型與與中國南部一帶流傳的「糖環」類似,但是製作方式並不相同。

發展歷史

蜂巢餅是一道源自南印度的食品,在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將其稱為「Achu Murukku」,在喀拉拉邦(Kerala)則叫做「Achappam」。

後來這糕點流傳至馬來人社群,因沾麵糊下鍋油炸的模具是由黃銅(Loyang)所製,因此被稱為「黃銅餅(Kuih Loyang)」。

早期土著嫁給華人成為娘惹後,開始將這道馬來食品帶入華人社會,再進行改良,成為流傳於南洋華人社會中,成為農曆新年中必備的食品之一。

華人因糕點的圓盤形且充滿洞柱,而聯想成蜂窩,因此將其稱為「蜂巢餅」或「蜜蜂竇」,也有不少福建人將其稱為「蜂窩菊」(Pang Siu Kiok),後來這道糕點也傳入當地的印度社區中,也成為該族群的佳節糕點之一。

近年來,在馬來社區中,因有人認為其形狀類似玫瑰花,而將其稱之為「玫瑰花餅(Kuih Ros)」

食譜做法

材料

做法步驟

1. 將所有材料拌均勻,再把麵糊過濾,除去多餘的顆粒。調好麵糊,休面30分鐘後才炸。

2. 將蜂窩模放入鍋裡燒熱,以中火燒熱一鍋油,把筷子放進去看到泡泡冒起來,就可以炸了。取出熱模,輕輕搖一下,將熱模上多餘油灑掉。(模太油也是很難沾得上迷糊的。)

3. 然後沾上米糊,沾麵糊時,粉漿不可以蓋過模型,不然不會脫模。(如果聽到吱吱聲,就對了!還有,油一定要蓋過模型)

4. 將沾了麵糊的模放入鍋裡炸幾秒鐘後,將模拿起在油里輕輕搖晃,讓蜂窩餅脫模。

5. 蜂窩餅脫模後,但表面顏色稍微金黃色時,將它翻過再炸一下,呈現金黃色時,就將它撈起放在已經鋪上吸油紙的大盤裡。

6. 待涼後,收進封密罐子裡。

  • 為什麼餅乾邊邊會有很多泡泡?

a) 米糊要過濾,至少1-2次。如果顆粒粘上了模型,搞得炸出來的蜜蜂窩滿目瘡痍,那就不好看了!

b) 調好麵糊,休面1小時後才炸,讓蛋液消泡,就沒什麼泡泡了。有人說只放蛋黃,不要蛋白;我沒試過,不知道,沒準這方法或許可以。

c) 油溫不穩定,油太熱了,所以起泡泡。

鍋裡的油要夠多,油溫才會穩定,如果油太少的話,油溫會上升的很快;炸沒兩下,火一直要調上調下的很麻煩,也很難控制。油炸一段時間後,油會變少,這時油溫會上升地很快,可以把火調小,可是要小心或火太小炸出來會油油的,一般在這個時候,我都會加油,讓油降溫,油溫會比較穩定,也不需要把火調上調下的這麼麻煩。

  • 蜂窩餅很難脫模?

a) 熱模下鍋炸了一會,5秒內應該會脫模。如果不能脫的話,可以稍微抖動模型,或用筷子幫助脫模。

b) 火勢太小,油不夠熱,米漿慢熟不脫模。

  • 為什麼沾不上米漿?

a) 別被誤導了,模具不夠熱是絕對沾不上米糊的。只有熱模才能把米漿燙熟,沾上米糊。

b) 沾不上米糊是因為模具太油。 一般上,首幾個蜜蜂窩會會比較難看,但是再多試幾次之後拿捏到了熱度,就不會失敗了。我的技巧是在,成功脫模後,模具會不夠熱,這時就要把模型放入油中加熱3-5秒,然後取出模具,把油往上至下的方式抖一抖,大概5下,然後才粘上粉漿。

  • 為什麼炸好後,油油的?

火太小,蜜蜂窩會因為浸在油中太久,而吸了很多的油。

一般都用中火炸,火太大容易焦。我都是在蜂窩餅成功脫模後讓它繼續炸,至到花紋的邊邊變色,然後翻轉炸個5秒鐘撈起。炸太久,油餘溫會讓炸好的蜂窩餅變得比原來撈起時還黑。剛炸好的蜂窩餅是軟軟的,別擔心,待冷卻後就會變硬了。

參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