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總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蝗總科 |
蝗總科,直翅目的1總科。觸角短,產卵器瓣狀、聽器位於腹部。世界性分布,已知1萬餘種。中國已知700餘種。陸棲性,多數種類為植食性,並且是典型的多食性。在中國有2個亞種:東亞飛蝗和亞洲飛蝗。
簡介
成蟲體中型至大型,較粗壯。頭短,頭後部縮入前胸內。複眼發達,通常單眼3個。觸角較體短,較前足腿節長,絲狀、劍狀或槌狀。前胸背板發達,蓋住中胸背板,近馬鞍狀。
後足腿節特發達,脛節較長,在其兩側緣各具刺1列;跗節3節,第1跗節的腹面具有3個內墊。多數種類具有2對發達的翅,少數種類為短翅或缺翅。前翅狹長,後翅膜質,常具艷色。尾須較短小,不分節。產卵器粗短。雄蟲能以後足與前翅摩擦發音。聽器着生在腹部第 1節的兩側。漸變態。卵常有分泌物形成卵囊,卵囊的形狀因種類而異。多數種類產卵於土中,以卵越冬,1年發生1~2代。若蟲稱蝻,外形與成蟲近似,通常有5齡。在發育過程中,觸角節數的增加與翅芽的增長可作為齡期鑑別的依據。
嗜食玉米、小麥、粟、黍、水稻、高粱、大麥等禾本科植物,也吃莎草科植物,是農業上的重要害蟲。少數種類的形態和行為因生活區內蟲口密度的不同而發生變異。在蟲口密度小時,它們分散生活,個體間相互沒有影響,成為散居型。也不成群遷飛。一般體色較淡。在蟲口密度大時,它們互相接觸,形成群棲生活,成為群居型。可成群地由發生基地遷飛到遠處為害。一般體色較暗。
評價
農業防治
⑴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⑵做到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
⑶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布局,減少蝗害。
生物防治
⑴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藥,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也可在山坡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⑵大面積施用微孢子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