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竇切開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蝶竇切開術 |
中文名:蝶竇切開術 外文名:sphenoidotomy 所屬學科:醫學 公布時間:1989年 |
蝶竇切開術(英文名 sphenoidotomy)是1989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1]
蝶竇切開術公布時間
1989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
蝶竇切開術出處
《醫學名詞 第一分冊》第一版。
鼻內鏡下蝶竇手術
蝶竇黏液囊腫通常以頭痛和視力下降為主要症狀。診斷主要依據CT檢查。鼻內鏡手術通常需要行囊腫開放術。由於蝶竇黏液囊腫病史多較長,周圍骨質已有壓迫吸收,經嗅裂打開蝶竇前壁,擴大造口,使蝶竇前壁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引流口即可。由於蝶篩隱窩較狹窄,為使引流通道寬敞,需切除部分中上鼻甲後端。病史較長範圍較廣的蝶竇黏液囊腫,周圍骨質會有較大範圍的吸收破壞,囊腫可向顱內擠壓擴展。在開放囊腫放出囊液時,應注意不可使囊液流出速度過快,以免形成腦疝。由於視神經和頸內動脈與囊腫壁之間的骨質可被吸收,囊液吸出後,不可輕易對蝶竇外側壁進行操作,以免損傷視神經和頸內動脈。為使蝶竇囊腫造口不會再次狹窄閉鎖,可將鼻中隔後端和後篩氣房部分切除。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耳鼻咽喉科張立強
慢性蝶竇炎尤其是真菌性蝶竇炎是蝶竇病變中又一種常見的類型。蝶竇單發的炎症通常可取嗅裂入路經蝶竇自然開口處開放蝶竇。真菌性蝶竇炎由於病史多較長,蝶竇骨壁增厚,開放時較困難。這時可在仔細閱讀CT片的前提下,定位好蝶竇前壁,以較細的平鑿直接鑿開蝶竇前壁,再以咬骨鉗或磨鑽擴大蝶竇造口。注意向下擴大蝶竇造口時,可遇到小動脈出血,為防止術後出血,以電凝止血為妥。蝶竇氣化較好者,部分氣房可擴展到翼突根部,形成蝶竇外側隱窩。此種類型的蝶竇發生真菌性蝶竇炎時,需將蝶竇口向外下擴大,此時可遇到蝶齶動脈較大的分支,需電凝切斷後,再擴大蝶竇骨窗造口。對於粘附於蝶竇外側壁的真菌團塊,可用彎頭吸引器行蝶竇沖洗。儘量不要在蝶竇外側壁上用力操作,以免對形成視神經挫傷。有時真菌性蝶竇炎術後出現蝶竇造口反覆狹窄閉鎖,考慮是周圍黏膜損傷較重,骨質有裸露,造口處形成環形狹窄所致。為防止竇口縮小,可於向下咬除蝶竇前壁前,先於竇口下緣兩側分別做縱行切口約1cm,分離竇口下方的黏骨膜做成一蒂在蝶竇前下壁的黏骨膜瓣。咬除蝶竇前壁開口下方的骨質後,將黏骨膜瓣翻入竇內,覆蓋骨緣。同時,將後篩氣房切除部分,以擴大周圍空間。經篩竇行蝶竇開放時,需注意不要將蝶上篩房誤當作蝶竇打開。通常蝶竇總是位於篩竇的最後下方。如不能明確判定,可先於後鼻孔上緣打開蝶竇,再與上方的篩房進行對比。
垂體瘤手術應首先獲得一個較寬敞的手術視野。應用蝶竇咬骨鉗,向下擴大蝶竇開口,至蝶竇底;向外側擴大至蝶篩隱窩(注意不要損傷視神經和頸內動脈);向內擴大至蝶嘴。必要時可以將蝶嘴切除。一般不要向上擴大,以免損傷篩骨水平板。用切割吸引器或剝離子反咬鉗等將鼻中隔後方1cm左右的梨骨部分去除,可看到蝶竇間隔。這樣方便暴露蝶竇腔,增加手術操作空間,並可充分發揮助手的作用,助手可從一側鼻孔使用器械吸引或牽拉,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術者不能雙手同時操作的難題。蝶竇開放術的目的是提供器械達到垂體窩的下方頸內動脈和視神經隆突外側的通道,為達到這一目的需用切割吸引器降低蝶竇前壁。在向下擴大蝶竇口時,需要電凝蝶齶動脈後支止血。在對側鼻腔進行相似的蝶竇開放術,然後去除蝶竇間隔暴露垂體窩。辨認蝶鞍底和蝶鞍前壁,如果垂體窩的前壁比較厚,可以用磨鑽將其磨薄直到變軟。用蝶竇咬骨鉗將垂體前壁的骨壁骨折並去除,再將兩側海綿竇之間的骨質去除,從而獲得一個寬敞的垂體前壁視野。充分暴露硬腦膜。用細針穿刺,了解是否存在海綿間竇,若穿刺時針孔出血非常凶,則是否繼續手術要慎重考慮。然後用鐮狀刀在腦膜上呈「十」形切開。腦膜切開後,腫瘤會在腦內壓力下由硬腦膜切口處慢慢流出。在內鏡明視下,用吸引器,剝離子和環形刮匙沿着垂體窩底壁清除腫瘤,切除腫瘤時應首先切除最鄰近鞍底的腫瘤,然後切除兩側近海綿竇的腫瘤,再切除鞍上後上方的腫瘤,最後切除鞍上前上方的腫瘤。這樣可避免鞍膈過早下降而遮擋術野,鞍內下部的減壓使得上部分的腫瘤,尤其是侵犯鞍上的部分靠腦壓逐漸下墜。如果腫瘤向蝶鞍上方延展較多,可以用30度內鏡觀察鞍上區域並在直視下去除腫瘤。使用帶角度的內鏡是內鏡下手術的最大優點,它能在直視下去除用傳統的常規顯微鏡下不能看見的腫瘤。另外,因為會有一些腫瘤組織殘留在鞍膈和海綿竇之間的角落,所以一個術者可抬起鞍膈暴露這個角落,另一術者輕輕去除所有殘留的腫瘤組織。若有腦脊液漏和出血,可以用肌肉填塞蝶鞍。蝶竇內填塞明膠海綿。將中鼻甲復位,鼻腔內填塞碘仿紗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