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檢視原始碼
龍眼姜 |
long yan jiang |
中文學名:龍眼姜 拉丁學名:Python bivittatus 門:脊索動物門 綱:爬行綱 目:蛇目 科:姜科 屬:姜屬 |
蟒蛇是當今世界上較原始的蛇種之一,在其肛門兩側各有一小型爪狀痕跡,為退化後肢的殘餘。這種後肢雖然已經不能行走,但都還能自由活動。體色黑,有雲狀斑紋,背面有一條黃褐斑,兩側各有一條黃色條狀紋。現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以肉類為食。[1]
外形特徵
蟒蛇的主要特徵是體形粗大而長,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具有腰帶和後肢的痕跡。在雄蛇的肛門附近具有後肢退化的明顯角質距,但雌蛇較為退化,很容易被忽略。體色黑,有雲狀斑紋,背面有一條黃褐斑,兩側各有一條黃色條狀紋。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蟒蛇還是世界上蛇類品種中最大的一種,長達5~11米,最大體重在50~160千克,屬無毒蛇類。世界上有不計其數的種類,我們要善待他們,也要學會怎樣保護自己免受其傷害。
生活習性
蟒蛇屬於樹棲性或水棲性蛇類,生活在熱帶雨林和亞熱帶潮濕的森林中,為廣食性蛇類。
蟒蛇食性
蟒蛇食性常以小麂、小野豬、兔、松鼠和家禽等為食;胃口大,一次可吞食與體重相等重或超過體重的動物,如廣西梧州外貿倉1960年收購一條10公斤重的蟒蛇,吞食了15公斤的家豬。消化力強,除獵獲物的獸毛外,皆可消化,但飽食後可數月不食。
進食方式
蟒蛇捕到獵物,無論其體型大小,都是不經咀嚼方就把獵物吞下。蟒蛇的這種吞食方式主要來源於它們下頜的特殊結構。它們的下骨由彼此獨立的兩大部分組成,這兩部分可以交替運動,為了更好的進食,蟒蛇在豎起前身同時,將嘴張大,咬住獵物,然後再閉合上下頜骨,依次讓每個上下頜輪換的運動。如果這時有生物來進攻它,它便立即將已吞進肚的食物吐出後逃之夭夭。
以突然襲擊咬住獵物,用身體緊緊纏住,迫使獵物心臟停止血液流動導致血液停止流動而死亡(也就是使獵物心臟功能衰竭導致血液停止供應)(得出蟒纏繞獵物是因為使獵物血液停止流動而死亡,它有這樣的能力,而不是以前說的窒息而死)
蟒是纏食性動物,攻擊獵物的時候,第一步就是順勢繞上身。蟒的身體很特殊,可以感覺到獵物的心跳位置。它會把力量都用在心跳的周圍。越纏越緊,越緊越纏,獵物身體無法供血,也吸不了氧。呼吸衰竭,心臟停跳!
生長繁殖
繁殖率高峰為4月下旬至5月下旬,卵生,雌性每次產卵12~50枚,其卵白色,重30克左右。雌蟒有蜷伏卵堆上的習性,此時不食,體內發熱,體溫較平時升高几度,有利於卵的孵化。
蚺蛇每胎22-44條小蚺,直接生蛇。
人工養殖
蟒蛇在國內尚無專業的養殖場家,但有不少動物園和公園內養有蟒蛇。過去由於對蟒蛇的野外生態、生活習性及活動規律缺少全面的觀察和了解,飼養管理工作未能滿足蟒蛇的需求,致使有相當部分的蟒蛇未能被養活。有的養殖單位改善了飼養管理方法,使蟒蛇的存養成活率有所提高,但到目前為止能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長大的仍然很少,飼養工作還需進一步的摸索。同時提醒欲養蟒蛇的單位和朋友,一定要學好紮實的養殖技術,在取得有關部門許可的條件下才能購進養殖,千萬不要盲目引進,以免觸犯法律。
新引進的蟒蛇有一個熟悉、適應環境的過程。剛入場的蟒蛇對活雞、活兔、活鼠、鳥雀等完全拒食,此時不要急於強行人工填餵。對體質弱且日漸消瘦的蟒蛇,可在10~15天後採取人工填餵。體重在20~25千克的,每次可餵精牛肉1~1.5千克。填餵前,要先將瘦牛肉剔去筋骨和皮膜,然後切成小的條狀或塊狀,肉塊的具體大小應視蟒蛇形體大小而定。切好的肉塊需投入沸水鍋里滾一滾後撈出,可起到消毒去腥的作用。待肉塊完全涼透後,就可以用來填餵蟒蛇。強行填餵會使蟒蛇經受很大的刺激,故填餵前可將2~3個雞蛋塗抹於肉塊上,使其潤滑而順利吞下。大部分蟒蛇會在1周後自行取食。蟒蛇體大性惰,行動遲緩。大多情況下,它是處以靜止棲息的狀態中捕食獵物的。一旦獵物靠近時便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咬住,並用身體將其纏繞致死,然後從獵物的頭部開始吞食。蟒蛇晝夜均有活動,但在飼養中大多見其夜間捕食,這可能與夜晚環境安靜有關。另外,蟒蛇嗜食鼠類和蛇類,飼養時不妨投其所好。它也可以吞食與自身體重相當或超過自身體重的大型動物,如山羊、穿山甲、果子狸和家禽、家畜等,應儘量滿足供應,讓其早日適應新環境。
蟒蛇體重達5千克以上實際達到性成熟。可以從外形上進行雌雄鑑別。雄蟒靠近肛門對那段尾巴較為膨大,尾巴自前往後漸漸變細;雌蟒則肛門後尾部膨大不明顯,尾巴在肛門之後突然變細。另外,雄蟒在肛門兩側有明顯的後肢殘餘痕跡,雌蟒則無;雄蟒的肛門後數厘米處若用手指擠壓,由後往前平攤,會從泄殖肛腔內露出兩條有肉汁倒刺的交配器,雌蟒則沒有。在人工飼養狀況下,雌、雄蟒的比例搭配為1:3較為適宜。
棲息環境
蟒蛇有纏繞性,常用體後攀纏在樹杆上,也善於游泳。喜熱怕冷,最適宜溫度35~55℃,20℃時少活動,15℃時開始麻木狀態,如氣溫繼續下降到15-16℃即死亡;在強烈的陽光下曝曬過久亦死亡。蟒取食在25℃以上,冬眠期4~5個月,春季出蟄後,日出後開始活動。夏季高溫經常躲陰涼處,於夜間活動捕食。繁殖期短,為每年4~6月。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福建等省(區)。據筆者調查,廣西的南寧、百色、玉林、梧州、欽州等地區各縣廣泛分布;柳州地區的忻城、融安、武宣、象州、金秀等縣;河池地區的宜山、都安、巴馬等縣;梧州地區的賀縣;桂林地區平樂、陽朔、臨桂等縣均有。其中以南寧地區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百色地區次之。雲南紅河州的金平、屏邊、元陽等縣;文山州的富寧、馬關、西疇、文山、麻栗坡等縣都有分布。貴州的望謨、羅甸等縣也有分布。
國外分布
亞洲岩蟒還分布於緬甸、老撾、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