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激勵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行為主義激勵理論是一個名詞,屬於特定的專用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20世紀20年代,美國風行一種行為主義的心理學理論,其創始人為華生。這個理論認為,管理過程的實質是激勵,通過激勵手段,誘發人的行為。在「刺激 —反應」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激勵者的任務就是去選擇一套適當的刺激,即激勵手段,以引起被激勵者相應的反應標準和定型的活動。
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在後來又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激勵人的主要手段不能僅僅靠刺激變量,還要考慮到中間變量,即人的主觀因素的存在。具體說來,在激勵手段中除了考慮金錢這一刺激因素外,還要考慮到勞動者的主觀因素的需要。根據新行為主義理論,激勵手段的內容應從社會心理觀點出發,深入分析人們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並使個體需要的滿足與組織目標的實現一致化。
新行為主義理論強調,人們的行為不僅取決於刺激的感知,而且也決定於行為的結果。當行為的結果有利於個人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而起着強化激勵作用。如果行為的結果對個人不利,這一行為就會削弱或消失。所以在教育中運用肯定、表揚、獎賞或否定、批評、懲罰等強化手段,可以對學習者的行為進行定向控制或改變,以引導到預期的最佳狀態。
行為主義激勵理論包括哪些
行為主義激勵論又包括老行為主義激勵論、新行為主義激勵論、行為修正激勵論。行為主義研究的就是行為,其心理學理論基礎是條件反射理論,它是通過一定手段對人的行為進行定向控制或改造,以引導到預期的最佳狀態。
1)老行為主義以經典條件反射為其理論基礎,其基本公式為刺激—反應,通過刺激手段誘發人的行為。
2)新行為主義在這一公式中加上了一個中間變量即主觀因素,包括:意圖、願望、行為目的、映象和計劃。在新行為主義者看來人的行為計劃是按嘗試一操作一執行這一系統建立的,因而又稱為操作主義。儘管加上主觀因素這一環節,但是最終的目的仍然是去完成一定的動作、行為。正由於此,激勵手段也不能再僅僅靠刺激變量,而要較多地考慮被管理者的主觀因素需求,從而使激勵手段複雜化、多樣化。
3)行為修正激勵論是以操作條件反射為其理論基礎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有別於巴甫洛夫的經典式條件反射,這一學說認為,人類的許多行為是具有操作性、工具性的性質,人由於某種需要而引起探索或「自發的」活動。在探索的過程中,偶發的一種行為成為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因此他就學習利用這種反應去操縱環境,達到目的。由於這種反應是產生某種結果、達到目的的工具,因此稱之為工具性條件反射,也稱之為操作性條件反射。這是一種反應型條件反射,這種反射只有在強化的條件下才會學會,而強化又取決於反應,不取決於對刺激的感知。既得的反應都會因強化的增加而增加,也會因強化的減弱而消退。將這種理論應用於管理,就產生了行為修正激勵論。
在管理中,對人的某種行為給予肯定和獎賞,使這個行為鞏固、保持、加強,這叫做正強化。對於某種行為給予否定和懲罰,使之減弱、消退,這叫做負強化。正、負強化都是強化的一種方式、手段,應用得當,就可以使人的行為進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後引導到預期的最佳狀態。
行為主義激勵論從總體上講是機械主義時代的產物,它把人的行為簡單地看成是人的神經系統對客觀刺激反應的機械聯結,這與當時心理學理論不成熟有關,與當時被管理者地位和受教育水平低下有關,更與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對立的僱傭與被僱傭關係有關,管理者是「牧羊人」,而被管理者只是些會說的工具而已。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作為中國人的你知道有多少個嘛?,搜狐,2022-08-14
- ↑ 漢語的發展史,你了解多少:你真的會說漢語嗎?,搜狐,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