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行為決策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行為決策理論是中國的一個學術名詞。

為什麼漢字是方塊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從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窺見一斑。《淮南子·覽冥訓[1]》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在古人心目中,「天圓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這四方形地的盡頭,還有撐着的柱子。

名詞解釋

行為決策理論的起步始於阿萊斯悖論和愛德華茲悖論的提出,是針對理性決策理論難以解決的問題另闢蹊徑發展起來的。

行為決策理論的一般研究範式為:提出有關人們決策行為特徵的假設——證實或證偽所提出的假設——得出結論。這就決定了行為決策理論的發展與決策行為的研究及其研究方法應該存在着一些密切的聯繫。

行為決策理論的發展及研究方法

行為決策理論研究始於對理論決策理論中的不足和弊端進行的探索,至今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決策行為實證研究一直貫穿於其中,而決策行為的實證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對行為決策理論的發展起着推動抑或限制的作用,可以說,決策行為實證研究方法的發展對行為決策理論的發展起着關鍵的作用。

(一)行為決策理論的萌芽期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行為決策理論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行為決策理論的萌芽階段,時間跨度大致為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之所以將這個階段稱為行為決策理論的萌芽期,主要是這個階段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探索理性決策理論的不足和弊端上,其研究往往處在是規範性研究的先行階段,沒有劃分出獨立的研究領域。

行為決策理論在第一階段的主要研究對象可分為「判斷」和「抉擇」兩大類。「判斷」在研究中的含義是「人們在估計某一事物發生概率的時候,整個決策過程是如何進行的」(愛德華茲悖論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抉擇」在研究中的含義是「人們在面對多個可選事物的情況下,是如何做挑選的」(阿萊斯悖論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 。研究框架基於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判斷和抉擇過程實際是信息處理過程,該過程有四個環節——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輸出、信息反潰。主要研究內容是探索和描述人們在「判斷」和「抉擇」中是如何具體進行每一個環節的。

行為決策理論在這個階段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心理學實驗方法,通過心理學實驗探索人們在進行判斷和抉擇背後的心理因素,然後再就這些心理因素對決策行為中的判斷和抉擇的影響進行理論探討,進而探索和描述人們在「判斷」和「抉擇」中是如何具體進行每一個環節的。應該說行為決策理論在這個階段還是解釋許多理性決策理論無法解釋的經濟現象。但是,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行為決策理論在這個階段對決策行為的研究顯得比較單薄,加上理性決策理論正處在發展的高潮期,行為決策理論在學術界並沒有得到重視。

(二)行為決策理論的興起期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行為決策理論研究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持續到80年代中後期。行為決策在這個階段已經稱為一門獨立的研究學科,應用開始在經濟、金融和管理等領域擴大。在這段時期,行為決策理論的研究對象擴大到決策過程的所有環節,即情報階段、設計階段(包含判斷)、抉擇階段和實施階段,對決策行為中各個階段中人們是如何具體的完成這一階段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並取得豐富的研究成果。可以說,行為決策理論中討論的偏離傳統最優行為的「決策偏差」絕大部分是在這個時期研究發現的。值得注意的是,行為決策理論在這個階段已經開始建立基於人們實際決策行為的描述行為決策模型,Kahneman和Amos Tversky於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中,提出的描述性決策框架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模型(詳見圖1) ,這一模型與傳統的決策模型(詳見圖2) 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結合這個模型,Kahneman和Tversky運用心理學對傳統經濟學進行大膽創新,修正了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開創了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新領域。經過大量實驗研究,他們總結髮現了許多偏離傳統最優行為的決策偏差。如確定性效應(Certainty effect)、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後悔理論、過分自信等現象,在總結實驗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充分展示人類決策行為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的前景理論。Kahneman也由於在該領域傑出的貢獻而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殊榮。

行為決策理論研究在這個階段的主要研究方法涵蓋了觀察法、調查法(主要是問卷調查法、訪談調查法)和實驗法(心理學實驗和經濟學實驗),而且隨 『實驗經濟學的逐漸成熟,行為決策研究的方法有逐漸向經濟學實驗方法靠攏的趨勢。多種實證研究方法的應用,尤其是經濟學實驗方法的逐漸成熟和應用,使得人們實際決策行為的規律得到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為行為決策 論後來的蓬勃發展尤其在經濟、金融、管理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三)行為決策理論的蓬勃發展期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行為決策理論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至今。行為決策理論研究在這個階段的研究的主流不再是對傳統理論的挑戰,而是概括行為特徵,提煉行為變量,然後將其運用到理性決策的分析框架之中。這種向傳統理論領域的滲透與第一階段的混淆完全不同——改善和替代後的決策模型不僅考慮客觀的備選方案以及環境對它們的影響,而且包含了決策者認知局限性、主觀心理因素以及環境對決策者的心理影響等因素,這樣得到的模型普適性更強。可以說,這種滲透正是行為決策理論逐步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行為決策理論在這個階段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應屬其應用於金融領域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至少包括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BHS模型等四個投資者心態模型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行為組合模型等。投資者心態模型較好地對金融市場中價格對信息的過度反應(over—reaction)和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現象進行了解釋,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和行為組合模型更是對傳統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進行了普適性更強的修正。

在第三階段,行為決策理論的主流研究範式為:首先,識別具體領域的傳統決策模型及其假設;第二步,揭示理論和實際不一致現象,而這種不一致現象是由於人的認知能力、心理因素所導致的;第三步,歸納行為特徵,增加行為變量或用考慮行為因素後的變量替代原模型中的變量,得到新的決策模型;第四步,對新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尋找該模型的新推論,並論證其對謬與否。

從研究範式可以看出,行為決策理論研究在第三階段以演繹法為特徵的理論研究開始增多,但實證研究方法還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只是實證分析的對象已經不是決策行為,而是基於決策行為規律提出的經濟、金融、管理等領域中的一些命題假設。需要重點指出的是,雖然這個階段的研究開始轉向行為決策模型的構建和檢驗,但模型的構建和檢驗均建立在對人們實際決策行為的實證分析,在文化背景研究逐漸融入和複雜系統研究方法不斷引入的情況下,對實際決策行為進行描述的精確度要求越來越高,對其研究方法的要求自然也就越來越高。

在行為決策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對人們實際決策行為進行描述性研究的研究方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行為決策的萌芽階段,由於人們實際決策行為的實證分析方法局限於心理學實驗,行為決策研究的對象無法涵蓋決策的整個過程,也無法與理性決策研究的領域脫鈎。在行為決策理論發展的第二階段,由於觀察法、調查法和實驗法的引入,尤其是經濟實驗法的日漸成熟,行為決策理論開始興起並稱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學科。到了第三階段,由於經濟學實驗法的廣泛應用和其他實證研究方法的不斷吸收,行為決策理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逐漸在現代決策理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因此,可以認為,對人類實際決策行為進行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行為決策理論發展的進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