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行路難·其三 李白

行路難·其三
圖片來自大眾網

行路難·其三是一首七言詩,揭露出宮廷政治的黑暗和險惡。此詩通篇以對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虛名;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為求功戀位者誡;最後四句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度。一篇之意三層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為避禍,二求適意自由。

目錄

原文

李白〔唐代〕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譯文

不要學許由用潁水洗耳,不要學伯夷和叔齊隱居首陽採薇而食。

在世上活着貴在韜光養晦,為什麼要隱居清高自比雲月?

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功績告成之後不自行隱退都死於非命。

伍子胥被吳王棄於吳江之上,屈原最終抱石自沉汨羅江中。

陸機如此雄才大略也無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慘的結局為苦。

(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的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

你不知道吳中的張翰是個曠達之人,因見秋風起而想起江東故都。

生時有一杯酒就應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後千年的虛名?

創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後,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行路難》組詩。此詩便為其中之一。

鑑賞

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虛名。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為求功戀位者誡。最後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度。一篇之意三層而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為避禍,二求適意自由。這是李白人生哲學的基調。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

簡析

  《行路難·其三》是一首七言詩,揭露出宮廷政治的黑暗和險惡。此詩通篇以對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虛名;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為求功戀位者誡;最後四句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度。一篇之意三層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為避禍,二求適意自由。全詩跌宕起伏,神識超邁,體現出詩人執着於現實人生的積極態度,這既是他悲劇深刻性之因由,也是其詩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