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行香子·三入承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香子·三入承明

行香子·三入承明

作者:蘇軾


原文

行香子·三入承明

[宋] 蘇軾

三入承明。四至九卿。問書生、何辱何榮。金張七葉,紈綺貂纓。無汗馬事,不獻賦,不明經。 成都卜肆,寂寞君平。鄭子真、岩谷躬耕。寒灰炙手,人重人輕。除竺乾學,得無念,得無名[1]

譯文

三次做出入皇宮的官,四次做到九卿高官,試問書生,你有什麼屈辱之處?又有什麼榮耀和美名?朝中那些親近寵貴的金、張之流,他們的後代能夠身服綺儒紈袴,冠戴貂尾纓飾,還不是由於他們會「篤敬寤主」,幹些拍馬逢迎的勾當嗎?而書生你既沒有汗馬功勞、又不會寫些歌功頌德的辭賦獻給皇帝,也不會用儒家經書去走送官的捷徑。所以沒有他們顯貴。 既然這樣,要像漢代蜀人嚴君平那樣,在成都開個問卦店鋪,自甘寂寞,或者像西漢末年的隱士鄭子真那樣在山谷里種田,火炭有不能再燃的時候,有可以取暖的時候,人有顯貴與輕賤之分,不如學習、傳授佛學,無所牽掛、無所名利。

注釋

行香子:詞牌名。 三入承明:謂三次做出入皇宮的官。承明:指承明廬,漢代是在皇宮任職官員的值班歇宿之處。 四至九卿:謂四次做到九卿高官。九卿:漢代僅次於三公(唐宋時沿襲東漢時的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的稱謂)的高級官員。秦漢通常以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大鴻護)、宗正、治粟內史(大司農)、少府為九卿,實即中央各行政機關的總稱。魏晉以後,設尚書分主各部行政,九卿專掌一部分事務,職任較輕。 問書生,何辱何榮:意謂問詢儒生,什麼是恥辱,什麼是光榮。書生:這裡指蘇軾。 金張七葉:金:指.漢武帝的親信貴臣金日磾和他的子孫後輩。葉:世、代。七葉:即七世。 紈綺貂纓:朝廷貴臣的穿戴服飾,這裡指顯貴大臣。紈綺(qǐ):指精美的絲織品。貂:貂尾,冠飾。纓:冠帶。 無汗馬事:沒有汗馬功勞,即未立戰功。 獻賦:古代辭賦家把自己所作的賦頌呈獻皇帝,求得賞識。不明經:不明曉儒家的經書。「明經」是古代選官考試的一種科目。 成都卜肆: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卜肆:算卦占卜者的店鋪。 寂寞君平:指西漢末年蜀人嚴君平(名嚴尊),他自甘寂寞以貧賤清靜守。 鄭子真:即鄭朴,字子真,西漢末年隱士。 岩谷:岩洞山谷。 寒灰炙手:寒灰:指無火星已完全不能再燃的死灰,喻無法富貴的人。炙手:烘手取暖,喻權勢高貴的人;通常以「炙手可熱」形容權貴氣焰之盛,謂熱得燙手。 除竺乾學:竺乾:指佛,宋代傅斡《注坡詞》註:「佛學本自西竺乾天。」句謂從佛學教義中學取看破紅塵。除:除授。 得無念,得無名:謂學習佛學教義獲得參透世俗,心中空寂無塵,無所牽掛、無所名利。


賞析

  從詞題「寓意」來看,這是篇首自我嘲弄、自我哀怨、自我比況並自我排遣的作品。而在自我排解中,似乎還表現出一種自信、自豪,並頗帶一點傲骨的韻致。「三人承明。四至九卿。問書生、何辱何榮」?蘇軾一生至此已三次進人朝廷作皇帝的近侍之官了。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自登州太守以禮部郎中召回注京,遷中書舍人、任翰林學士知制浩兼侍讀;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在杭州太守任時,又被改翰林學士承旨召還,除兼侍讀;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又以兵部尚書兼差充南郊鹵簿使自揚州召還,導駕景靈宮,遷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所以稱「三人承明」。至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蘇軾方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以上四次入朝出朝的這些官職,皆屬「九卿」之位,故又可稱為「四至九卿」。做了這麼大的官,又頻頻出人朝廷,試問「書生」(蘇軾自指),你有什麼屈辱之處?又有什麼榮耀和美名?真是自問得有理,也自問得無愧。如今,蘇軾又忽被落兩「學士」職貶知英州,一切都落得乾乾淨淨,這究竟是為了什麼?「金張七葉,紈綺貂纓。無汗馬事,不獻賦,不明經。」蘇軾經過剖心自思,終於找到了個中秘密:朝中那些「親近寵貴,比於外戚」的金、張之氏,他們能夠世世代代身服綺儒紈袴,冠戴貂尾纓飾,還不是由於他們會「篤敬寤主」、幹些拍馬逢迎的勾當嗎?而自己呢?相較之下,卻是「拙於謀身,銳於報國」,「賦性剛拙,議論不隨」,「直須談笑於死生之際」,「禍福得喪付與造物」;而自己在武事上又沒有什麼汗馬功勞、不會寫些歌功頌德的辭賦獻給皇帝,也不會用儒家經書去走送官的捷徑。那真是活該如此,自作自受。這種自責自譴,如果說是自謙自卑,還不如說是蘇軾剛強正直、嫉惡怨憤的品性表現。

  下片寫自己的退隱志向。要像漢代蜀人嚴君平那樣,在成都開個問卦店鋪,自甘寂寞;或者像西漢末年的隱士鄭子真那樣「宕谷躬耕」,即使有炙手可熱的權貴逼他出山,也決不屈從。詞末蘇軾倍發感慨:「寒灰炙手,人重人輕」,世間充滿了令人沮喪的貧富貴賤的罪惡差別,應該像《鶴嘆》寓言詩中的那隻孤傲仙鶴一樣:「投以餅餌視若無,戛然長鳴乃下趨!」決然拋卻塵世,去做一個「除竺乾學,得無念,得無名」的真正自我解放、無所牽掛、心中空寂無塵的人。

  全詞豪氣貫注,瘦硬雋拔,字鍛句諫,逆挽頓挫,對比鮮明,波瀾壯闊。前後呼應,結構嚴謹。

創作背景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已經去世,宋哲宗行「紹述」恢復宋神宗新法。至此,蘇軾已經三次進入朝廷做皇帝的近侍官,但這一年,蘇軾失去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兩個官職,已經過了八年太平生活的蘇軾聞到一股不安的氣息,於是寫下該詞,自問「書生何辱何榮」。[2]

作者簡介

蘇東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復舉制科。治平中,入判登聞鼓院。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遷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詩諷新法,被捕入御史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安置黃州。元祐初,授翰林學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潁州,徙揚州。以兵部尚書召還,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哲宗親政,出知定州。紹聖初,御史劾其譏諷先朝罪,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貶昌化。徽宗即位後赦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及《和陶詩》四卷等。[3]

參考文獻

  1. 行香子·三入承明,詩詞名句網
  2. 行香子·三入承明,古詩文網
  3. 蘇軾,國學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