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董祖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街道》是中國當代作家董祖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街道
謀生在城市里,每天,上下班,我都會經過街道,經過那些一成不變卻又瞬息萬變的街道。
那是一條必須走過的道,是鋼筋叢林裡的縫隙。如我一樣,很多人就在這個縫隙間穿行,一生都在這樣來來回回地在兩個端點中徘徊。街道,成為生命的旅途半徑,成為貯藏生命時空的一個容器。
沒有誰在今天能夠準確說出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街道的,如果按照相關的理論,它的出現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文明標誌。當然,街道本身也就像一個生命個體,自己也在不斷地成長,到今天,附加了很多的功能,已經成了一門永遠也研究不完的學問。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雖然都是門店、地磚、電杆、垃圾桶、綠化帶這麼幾樣東西,但是卻有道不盡的藝術。
每天走在街道上,目光和思維都被塞得滿滿的。
曾經在城市建設管理部門工作過,因為工作的原因那時的眼中,街道被非常專業地分割了。走在街道上,往往就關注街面上有沒有垃圾、綠化帶是否有雜草、地面磚是否有破損、路燈有沒有不亮的、有沒有沿街為市的現象,常常對街道看得有些苛刻。走出城建部門以後,再走在街道上,我才開始把目光變得朦朧一些,開始一種達觀的審美。
上班的地方幾乎是這個小城中最核心的位置,好像什麼人都往這裡擠,什麼事都在這裡發生,熱鬧和浮躁堆滿了街道。
街道上,有陌生,也有熟悉;有平淡,也有驚奇;有憤怒,也有感動。一條街道,貯滿了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各種生命的悲喜劇情都在這裡交替上演。街道上,沒有腳印,但是那些重疊的足跡和歲月一樣深厚。
每次走過那條街道,我就是在完成一次人間的穿越。每天清晨,街道上都是匆匆忙忙的身影,上班的、上學的、遛早的、做生意的,街道靜靜地承載着那些腳步,開始它周而復始的喧囂;每到中午,街道上更加人潮洶湧,震耳欲聾的店鋪音響,絡繹不絕的買賣人群,買糖葫蘆的,擦皮鞋的,買狗屁膏藥的,拿着破碗討米的,都在着浮華的街道上堅守着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是一個坐標,無數個坐標一起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平面,組成了一條長長的街道,組成了一條時間的河流;每到晚上,街道開始變得曖昧起來,那些五顏六色的霓虹把街道開始裝扮得很妖艷。一些紅男綠女開始在街道上遊蕩、飄移,直到深夜才會為街道洗去那些濃妝艷抹,一臉素顏地迎接又一個日出。
其實每條街道都一樣,一直在這樣承擔和書寫人類,五彩繽紛。
我自小從農村長大,記憶的深處不是街道,而是山路,是泥巴、石頭、小草和山花組成的山路。和街道相比,多了一些清新和自然,那種帶着草木清香的味道,倔強地占據着記憶空間。街道,伴着我的生命軌跡,由新奇變得熱愛,由熱愛變得厭惡,由厭惡變得平淡,由平淡變得珍貴。
街道,不是城市的道路,而是每個人道路的匯集。
在布滿了各色人等的街道上,我看到了各種不同的生命軌跡進行重疊、交叉。街道成了一個舞台,每位在生命大戲中扮演的角色,生旦淨末丑都在這裡上演。或精彩,如那些披金戴銀、西裝革履之輩;或悲哀,如那些流浪乞討者;或平淡,如那些衣着平平,舉止平平如我之人;或艱辛,如那些推車挑擔擦鞋賣菜之輩;或醜惡,如那些坑蒙拐騙偷搶之徒。街道,人生百態、人間百態都在這裡輪番播映。
有一天,我居然在街道上還看到了一位衣着道士服飾的人,他在天橋下支了一個小桌,供着一尊菩薩,為行人算命糊口。忽然我有一種悲傷的感覺。也許他是一位真正的「街道」,他完全摒棄了那些作為情景烘托和背景資料的奇山秀水,孤峰玄洞,以一種「大道修於市」的狀態融入現實,我不知道是「道」的延伸還是退縮,在我的腦海中忽然跳出了一個帶有滑稽色彩的名詞:街道。他在這條街道上的加入,更加完善了街道的容量,只是,街道似乎成為了一種五味雜陳的醬缸。和古時那種「市廛」相比,街道已經長成畸形,但是又是它命中注定的輪迴。
其實,置身於街道期間的我,就是紅塵中一粒沙。生命就是一條在歲月時空中的一段街道,前面的還在誕生,後面的卻已風化。一個個生命的演繹,一條條街道的興衰,都遁入無形無邊的大道。
街道,穿越過浮華的都市,總是連通着那些風揚的塵土、崢嶸的石、碧綠的草。尋找心境,最關鍵的是我們的腳步。[1]
作者簡介
董祖斌,男,湖北恩施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