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衡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衡姓源流有:一是出自伊姓,以官名為氏;二是出自姬姓,是周公旦的後代,以祖字為氏;三是出自改姓,以地名為氏。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汝南縣和山西省代縣等地,歷史名人有東漢學者衡咸、民國監察院監察委員衡權。

衡(Héng)姓源出

源流一

商湯有賢臣伊尹,因為在滅夏過程中功勞最大,商湯封他為尹(宰相),並封了個尊號叫"阿衡"("阿"就是"倚","衡"的意思是"維持",合起來意思就是"國家的倚靠")。後來伊尹的後代子孫就以伊尹尊號中的"衡"字命姓,稱衡姓。

源流二

周公長子伯禽封於魯,建立魯國,他的後代有公子衡,其子孫以祖上名字命姓,稱衡姓。

源流三

三國時,曹操於官渡之戰打敗袁紹,袁紹的幾個兒子又自相殘殺,袁姓部分族人就逃到湖南衡山隱居避難,以居住地名為姓,改姓衡。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城邑雍雝,屬於以地名為氏。雍雝,亦稱衡雍、垣雍,在春秋時期為鄭國的一個城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武原縣西北五里處,還有故雍雝城遺址。

源流五

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著名官用寶刀工匠葉赫那拉•聖治,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著名的北京"寶刀衡"所製作的刀劍,輕可裁紙絹,重可斷鋼筋。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中、後期著名學者哈斯朝魯,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衡氏,源出清朝時期著名的作家、詩人、哲學家、翻譯家哈斯朝魯,他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後裔。

源流七

源於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禰衡擊鼓罵曹操,三個兒子逃至四川,為逃避追捕,將"禰衡"二字顛倒,採用"衡"姓。

源流八

源於滿族,清出隨努爾哈赤征戰,為清王朝效力,清乾隆40年,衡府君官封文林郎逝世葬於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西地滿族鄉燒鍋村,皇帝欽此石碑以資褒獎。石碑及祖墳歷經戰亂及1953年土地革命,現已殘缺不全,族譜刻於石碑上。 [1]

得姓始祖

公子衡。衡氏的來源有三個,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周朝時,由周公子伯所傳的魯國(今山東省境內),魯國公子衡的後代子孫以衡為姓,稱衡氏。另一支衡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是商湯的賢臣伊尹的後裔,伊尹因功被任為宰相,並封號叫"阿衡"意思是"國家的倚靠"。後來他的子孫中有以其尊號為姓,稱衡氏。此外《萬姓統譜》還提及另一個出處記載,三國時的袁紹戰敗之後,他的子孫為了避難,跑到衡山躲起來,並且以山名為氏而姓了衡,稱衡氏。衡姓得姓至今有36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百家姓》注居雁門郡(今山西省代縣西北)。衡氏後人尊公子衡為衡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雁門郡:戰國時趙武靈王置郡,秦、漢沿之。相當於山西省代縣一帶。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南)。相當於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堂號

阿衡堂:伊尹是商朝的賢相,商湯伐桀滅夏,伊尹之功居多,湯王尊稱他為"阿衡",意思是地位和商湯平衡,不敢以臣待他。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