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衡山影子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衡山影子戲,是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的地方傳統戲劇藝術。湖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衡山影子戲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民間藝術,從內容到形式,為群眾喜聞樂見,經過傳承和發展,遍布衡山縣及周邊地區。 衡山影子戲以2人包打包唱的形式演出,其演唱的腔調,用的是地方方言的四平調,廣泛吸收了戲曲音樂、佛教、道教音樂和民間小調的營養成分,圓潤甜美,獨具特色。

2006年,衡山影子戲被列入湖南省省級非遺保護名錄。2014年,衡山影子戲又作為「中國皮影」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史淵源

衡山影戲的出現,大約為清順治初(1644年),福田鋪鄉農民彭鳳舉從外地學藝歸來,成立影子戲民間組織「老龍會」,開創了衡山影戲的先河。

衡山影戲經過了漫長艱難的發展階段,在解放後獲得了飛速發展。1957年衡山皮影戲《草船借箭》被文化部調到北京參加國際木偶皮影藝術節進行交流演出。1965年文化部副部長徐平羽來衡山視察,點名要看衡山影戲。

1984年,福田公社成立了影子戲藝人理事會。衡山影子戲成為民間婚喪喜慶和節日的必備娛樂形式。但隨着時代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末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與此同時衡山影戲的搶救與保護工作推上了政府議事議程。

文化特徵

伴奏樂器

衡山影戲的音樂很有特點,與衡山的花鼓戲涇渭分明。其主要伴奏樂為打擊樂。20世紀30年代,彭德彰把胡琴伴奏用到了影戲中,之後又加入了嗩吶、笛子等樂器。

打擊樂在衡山俗稱鑼鼓打煞,主要有大鑼小鑼板鼓小鼓大鈔5件樂器,另配有棵子或雲板或漁鼓筒。打擊樂演奏均有一定的程式,其曲牌主要分為兩大類,即開台鑼鼓和橋路鑼鼓。完整的開台鑼鼓的程式由「開台頭」「三二一」「七槌半」「萬歲鑼」「喬鈔」「暴鑼」「陰鑼」「風入松」「開台尾」9段鑼鼓經組成。演奏時,必須按順序依次打完,如要延長,可重複其中的段子再結尾。橋路鑼鼓較複雜,但也有一定的程式。如:「半擊頭」一般用於出場人物自白後;「五槌鑼」一般用於起轎、開船、唱小調、起舞時,做各種動作的起皮,其他如各類人物的出場鑼鼓,以及笑鑼、將鑼、得勝鑼、神仙鑼等均用於固定的人物和場合。 唱腔 衡山影戲的唱腔韻味十足。它因地域、語言、生活習俗和藝術特點等不同,又分為上河派中河派下河派上衡山派四大流派。基本唱腔為「道情腔」和「四平腔」,此外有崑腔、洞腔、仙佛、聖贊、小調等規格腔;唱法都分平、仄、漢、霸;唱詞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和十三字句。樂句一般為上下句結構,結束時加捎腔。演唱形式以獨唱為主,兼有對唱、齊唱和合唱。 唱詞 衡山影子戲的唱詞包括「盲詞」、「鐵詞」和「宣傳詞」。「盲詞」即藝人肚子裡的詞,並無文字記載,由藝人隨口唱出,即興性較強,是影子戲藝人為了抒發情感而組合出來的唱詞。「盲詞」在一代代藝人的傳唱過程中,有時候就演變成了「鐵詞」——所謂像鐵一樣堅硬的詞,就是說要有文字的記錄,韻腳分明,一代代傳唱下來不應有所改動。「宣傳詞」則是影子戲藝人為符合現代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推廣一些政策方針或闡述一些社會現象時創作的唱詞。

代表劇目

衡山影子戲按規模主要可分為「大傳戲」和「歌本戲」。

大傳戲是歷代傳記中的戲,一場「大傳戲」基本上要花費幾天才能唱完,如《封神榜》《三國演義》等;歌本戲即民間傳說小戲、民間故事戲等。

衡山影子戲從東周列國到清末民國,無論何朝,都有可演劇目。常演劇目多為《封神榜》《粉妝樓》《東周列國》《兩漢演義》《三國演義》《說唐全傳》《岳 飛傳》《楊家將》《小王義》《三門街》《仁度梅》《天寶圖》《地寶圖》 等。還有「三朝戲」「新屋戲"「生日戲」「收親戲」之類。

傳承價值

藝術價值 衡山影戲作為綜合性民間傳統戲劇藝術,被學界稱為簡化戲劇,但是在其內容與形式上卻完成了創新。其激勵劇情的故事情節,也能夠從中體會到。衡山影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除了積極借鑑其它藝術門類的特點,還廣泛吸收了南嶽衡山的道教、佛教音樂和衡山民間小調及戲曲音樂的營份,從而使其唱腔豐富、板式靈活多變、韻律優美,具有地方鄉土特色,九腔十八法的音樂體系展現了藝術價值。衡山影戲的發展繁榮促進了衡山戲曲藝術的發展,為中國音樂創作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生態音樂素材。在影人製作方面,傳統衡山影戲人物造型製作主要以戲曲人物為主,並融合了佛像、年畫、剪紙等多種民間藝術。影型的的三分之二面向觀眾,是最大亮點,因而形成了色彩鮮明、雕刻簡練、獨樹一幟的紙影藝術體系。由于衡山影戲人物造型古樸典雅,地域風格濃郁,集藝術收藏於觀賞價值為一體,故而海內外很多博物館、藝術工作者、收藏家和皮影愛好者都收藏入室。也曾作為中國民族代表性禮品贈送給國際友人,其價值自然不言而喻。 文化價值衡山影子戲 [1] 衡山影戲經歷了它的發展和傳承後,將這一古老民間藝術延續。同時,也見證了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歷程和成果,包含着世俗民情的傳統技藝。衡山影戲:「所演之劇多關於孝子、烈女、賢婦、忠臣的故事,感化人心的力量頗大。」這種傳統文化所展現的倫理道德、精神要素在影戲一覽無餘。審美情趣與歷史風俗、哲學思辨等傳統文化信息依稀可見,其表現出的民俗教化功能價值,彰顯了衡山影戲的發展和演變脈絡,是中國民族文化與湖湘文化的印證。 傳承人物 王冬林,男,1946年生,湖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傳承項目:衡山影子戲。

歐陽新年,男,1948年生,湖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傳承項目:衡山影子戲。

保護措施

靜態保護 開展衡山影子戲資料的挖掘整理工作,摸清衡山影子戲的起源、發展的沿革,搜集更有價值的資料進行分類存檔。開展理論研究工作,把衡山影子戲的特色、絕技、演出程式、腔板詞韻、鑼鼓打煞、橋路腳本、盲詞與鐵詞、興衰原因等八大品類進行本體研究。編纂出版《怎樣學唱衡山影子戲》專著教材。 動態保護 以「福田皮影藝術之鄉」為依託,建立白雲嶺、中塘、青山、賀家、萱洲、永和、糖鋪等七個影子戲文化生態保護村,並對影子戲班和老藝人實行重點保護。培養發展影子戲女藝人,改變古老的男唱女聲的演唱模式。

1995年湖南省文化廳先後授予衡山縣福田鋪鄉為「群眾文化藝術之鄉」。2000年福田鋪鄉被國家文化部社文圖司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皮影)之鄉」。同年中央電視台記者前來採訪藝人王春雲、陽炳炎後,製作成《衡山皮影戲》專題片在中央一台、七台連續播放。2002年,日本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研究館員稻葉明子在四川大學教授江玉祥的陪同下,先後兩次前來衡東考察研究衡山影戲。

社會影響

1957年,衡山皮影戲《草船借箭》被文化部調到北京參加國際木偶皮影藝術節進行交流演出。 2014年6月27日,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承辦的「2014中國(湖南)·貝寧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皮影藝術交流展示」活動在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舉行,衡山影子戲作為民間展示演出部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