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等待」(闕惠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被遺忘的「等待」》是中國當代作家闕惠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被遺忘的「等待」
第七屆全國青年美展上,中國畫《地鐵上的手機》很有帶入感,就像剛剛發生在身邊。不是嗎?
如今,不僅是他表現的地鐵上,還有公汽上,動車上,餐廳里,超市里,甚至是過馬路等候紅綠燈的安全島里,俯首甘為「手機控」的比比皆是。
手機的功能,已經遠不是最初的通話了。它正在替代相機,替代電腦,替代現代郵政的信息傳輸。
如今,手機連線通江達海,跨越萬水千山。不僅是通話,連發照片,傳實況,視頻聊天都秒通,國內國際不是問題。信件漸漸被遺忘了,幾年前去郵局辦業務,郵票都不能用了,真有「山中一日世上千年」之感。
在年度大劇《人世間》里,信件維繫着周志剛與李素華的家庭。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夫妻倆只能靠書信溝通感情,儘管一封信往返需要一個月。但見信如見人,見字如聞聲。李母聽着秉坤讀信幸福滿滿,甘之如飴。
電視劇里的一個細節,對我來說是那樣的似曾相識:每逢郵遞員蹬着自行車路過,李母那期待的舉止,盼望的目光,欲言又止。
時光倒流幾十年。
當知青之前,我們是家裡學校兩點一線,下鄉後要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不誇張地說,那時的我是傻子和呆子,處事手足無措,為人不知所措。家裡的信件成了為我排憂解難的依傍。超強的體力勞動,艱苦的生活條件,許多小事都會被放大。與父親的書信往來總是「在路上」,但他不少極富哲理的開導至今言猶在耳:「芝麻綠豆大的事都是事的時候要找找自己的問題了」;「看問題要看主要的,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出現問題的時候,要學會退讓,讓他三尺又何妨」。
進工廠後,我曾在桂棉進行了為期半年的上崗培訓,與沈,李倆師傅結下了忘年交。沈師傅是我們的操作指導,李師傅在工會工作,倆人都是文藝活動的活躍分子。離開桂棉後,我們多年鴻雁傳書。書信里,她們講述工廠的變遷,絮叨生活的變化,以及桂林的新顏。廣西至湖北的信函當年也得走上一周,每每信件發出,我便浮想聯翩:當年蹣跚學步的女兒應該是亭亭玉立了?沈師傅應該當選「技術標兵」了(我們學徒的時候,她年年是數一數二的技術能手)?李師傅善於策劃群體活動,身邊聚集了一幫「文藝青年」。他組織的活動忙都忙不贏。時至今日,我們仍在「鴻雁傳書」,只是這個書可以秒達,可以實況直播了。
我的學生時期是在廣西度過的,那裡留下了我的十年寒窗印跡,留下了我自幼一同成長的夥伴。發小給我畢業相冊的一句留言常常會浮現眼前:留得友情在,何嘆長江拆。
拆不掉的情誼,仍是信件來維繫。
一位在武大讀書的同學,因為相距較近,她的信件就顯得多些。
她講大學的學習,生活。講年齡懸殊的同學。講來自各地的人的性格習慣。我從她的口中去了解令人羨慕的大學生活。她也從我的文字里認識「社會」,「單位」,「人與人」。 她的鋼筆書寫,字體遒勁有力,當時被單位的年長者認定她是他。以致後來有人問我:你的男朋友怎麼從來不露面啊?
我對那些對年輕人給予特殊關心的長者只有笑而不答。
如今,躲在抽屜里的賀年片,還能找到早年互通信息的那種牽掛,思念,等待的蛛絲馬跡。那是怎樣的一種美妙感受!友誼在筆間流淌,情感在心中蕩漾。 美好的等待還是多保留一點吧!
作者簡介
闕惠玲,一九五七年出生,甘肅皋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