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人有多麼偽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看清襲人的偽善
樓中眾家女兒,幾乎關於每個人都有爭議。如果是關於黛玉的問題,我大可不必與人相爭,因為黛玉的行為都是超乎道德之上的,喜歡不喜歡都憑各人性格,爭論到天盡頭也不會有結果。但是關於襲人,我不得不說此人的人品是有缺陷的,關於她不是什麼喜歡和不喜歡的問題,而是一個是非對錯的原則性問題。希望普天下的讀者不要被偽君子欺瞞了去還沾沾自喜。
襲人到底有多麼偽善
記得剛讀《紅樓夢》的時候,也被襲人的「溫柔和順」矇騙過。但是當我真正細讀過後,我發現了作者字裡行間對襲人的冷漠。襲人的性格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偽善和奴性。
襲人的名字就起得很講究:襲,攻擊也!而且與「襲」字結合在一起的攻擊種類,一般都是「偷襲」、「暗襲」等。關於襲人的偽善,只要舉幾個事實就可以說明:
1.襲人最大的偽善就是在王夫人面前裝得冰清玉潔、懂事守理。但是王夫人最擔心的事情卻發生在她自己身上。發生在她身上倒也罷了,她居然還「賊喊捉賊」,用自己犯下的罪名去讒害別人;
2.第63回里她看見芳官醉酒,把她扶到寶玉身邊睡下,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卻指責芳官「不害羞」;
3.第77回晴雯被趕走後,她一邊對寶玉說以後還有機會叫晴雯上來,另一邊卻打點好了晴雯的衣服等,要送出去,可見是不做晴雯能回來的打算了——如果這個也可以算作賢惠之一種,我就不難明白為什么小恩小惠會迷倒那麼多人了;
4.襲人在王夫人看重她後,「越發要尊重」,不在寶玉房裡睡覺,這可是把危險留給別人了。
這幾個事實,還不夠說明襲人的偽善麼?
也許你要說,書中並沒有寫襲人去告晴雯,怎知一定是襲人告的?現在來說說襲人到底有沒有告晴雯的密。
晴雯的死,固然最終要歸結為「萬惡的封建社會」,但是直接的劊子手有兩個,一個是王夫人,一個就是花襲人。作者沒有明寫襲人告晴雯、芳官、四兒的情節,也許是對襲人終不忍心,因為她畢竟也是一個溫順的「女兒」;也許是因為稿子的遺失。但是我們從後面寶玉哭訴的話中,已經可以看出:所有的箭頭都指着襲人。當寶玉質問她為什麼別人的話都知道了,「單挑不出你和麝月、秋紋來」時,襲人半天答不上話,後來竟然說王夫人也許是忘了,過兩天想起來再收拾她們不遲。這種藉口,拿來騙三歲的孩子麼?王夫人收拾丫頭還要分期分批麼?根本站不住腳。這是對襲人告密的明顯提示。
也許你又要問:襲人和寶玉發生關係,是在禮法範圍之內的,因為她早由賈母內定為寶玉的侍妾,所以她和寶玉親昵不算危險,別人才是有傷風化的。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三點要說:
首先,寶玉在晴雯被趕後問襲人的是為什麼「單挑不出你和麝月、秋紋來」,不是「單挑不出你來」。可見平日的親昵,麝月、秋紋也有份。她們可不是什麼內定的侍妾,襲人為什麼不告她們?難道晴雯、芳官、四兒對寶玉的親昵就有傷風化,麝月、秋紋的親昵就無傷大雅了?可見襲人此舉,難免黨同伐異之嫌。
其次,關於襲人和寶玉發生性關係這件事情,我覺得有不少問題。書中說,「襲人素知賈母已將自己與了寶玉的,今便如此,亦不為越禮」,看來是在說她並沒有超越禮法。但是我仔細想想,書中哪裡說到賈母已將她「與了寶玉」了?將她「與了寶玉」這件事,除了她自己這麼想過,王夫人這麼想過,賈母真的也這麼想過麼?只要看看後文就知道了。第78回當王夫人回賈母說把晴雯趕出去了後,賈母說:「但晴雯那丫頭我看他甚好,怎麼就這樣起來。我的意思這些丫頭的模樣爽利,言談針線多不及他,將來只他還可以給寶玉使喚得。誰知變了。」請注意:「將來只他還可以給寶玉使喚得」。什麼叫「只他」?明顯在說賈母想「與了」寶玉的人是晴雯,不是襲人。又第20回寶玉的乳母李嬤嬤罵襲人「哄寶玉」、「裝狐媚」、「配小子」等,襲人聽了「又愧又委屈」。什麼叫「愧」?總是自己做了什麼虧心事,否則「愧」從何來?這話若是拿來罵晴雯,晴雯定會大怒,但絕不有什麼「愧」。至於「委屈」,我看是來自「配小子」等語,否則作者不會特意在「哄寶玉」、「裝狐媚」之後又特意加上個「配小子」。李嬤嬤固然悖晦,但是其責罵襲人的話並不見得就是全不講理。
在我看來,襲人與寶玉發生性關係,實在是處心積慮的。像她那樣的人,自然覺得在榮國府里當個姨奶奶是很好的出路。不過老太太並無這個意思,那麼一切就要靠她自己張羅了。
第三,晴雯與寶玉之間清清白白,根本沒有王夫人擔心的那種危險,襲人難道不知道麼?[1]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