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褐頭朱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褐頭朱雀

中文學名: 褐頭朱雀
拉丁學名:Carpodacus sillemi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亞 目:鳴禽亞目
科:雀科
屬:朱雀屬
種: 褐頭朱雀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Roselaar, 1992
英文名稱: Sillem's Rosefinch

褐頭朱雀[1](學名:Carpodacus sillemi):體長15厘米,小型鳥類。頭至後頸茶黃桂紅色,背污灰色,羽尖沾皮黃色,腰和尾上覆羽淡黃白色無斑紋尾暗灰褐色具寬闊的白色羽緣和尖端,兩翅暗灰褐色具淡色羽緣。頦、喉、胸淡桂皮黃色,其餘下體白色微沾灰黃或淡皮黃色。

留鳥。棲息於海拔5100米左右的高山裸岩地帶,成對或成家族群,有時也和高山嶺雀、棕背要雀等一起活動和覓食。成鳥9月初開始換羽。

分布於中國西藏西部和新疆西南部葉爾羌河上游和喀拉喀什河上游之間的崑崙山脈外,或許也分布於鄰近的克什米爾和印度西北部。

物種簡史

緣起

1929年9月7-8日,由荷蘭探險家傑羅姆·亞歷山大·塞勒姆(Jérôme Alexander Sillem)帶領的荷蘭卡拉克倫考察隊(Netherlands Karakorum)在新疆極西南部今和田地區靠近中印邊境喀喇崑崙山口的庫什麥丹(Kushku Maidan,約在35.6°N,78.8°E範圍內)採集到了2號嶺雀屬(Leucosticte)鳥類標本。其中一號成年雄性標本採集自海拔5,125米的58號營地附近,另一號幼年雄性標本則采自海拔 5,100米的59號營地附近。這兩號標本連同其他採集到的鳥類標本都被帶回了荷蘭,保存在阿姆斯特丹動物博物館(Zoological Museum of Amsterdam)中,儘管有多位鳥類學家曾查看過這批標本,這兩號鑑定為是高山嶺雀(Leucostictebrandti)標本的廬山真面目一直未被窺破。

初為人知

這兩號「高山嶺雀」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收藏櫃裡默默的等待了62年。直到1991年,荷蘭鳥類學家羅森拉爾(C. S. Roselaar)教授方才意識到它們在形態上並不同於其他已知嶺雀屬鳥類。如頭部羽毛呈黃褐色,且額、眼先沒有黑色;飛羽無白色翼緣,且為暗灰色而不染黑色;翅長,尾較短;幼鳥全身具有明顯的縱紋。基於上述特徵,羅森拉爾依據這僅有的兩個標本在與大量的高山嶺雀及其他相關鳥類進行比較研究之後,確立了嶺雀屬新種,並以發現人的名字命名拉丁學名「sillemi」,即褐頭嶺雀(Leucosticte sillemi),這一研究結果於1992年發表在《英國鳥類學家俱樂部通訊》(Bulletin of the British Ornithologists' Club)。

褐頭朱雀只有兩個於1929年在中國新疆採集的標本。由於沒有威脅,相信它們仍然生存。於2012年6月,褐頭嶺雀在西藏野牛谷海拔近5,000米處被再次發現並被拍攝,這也是第一次觀察到褐頭嶺雀的雌性。過去褐頭朱雀常被分類至嶺雀屬(Leucosticte)中,但在2016年使用線粒體DNA序列進行的一項系統發生學研究發現它們與藏雀是旁系群,《國際鳥類學委員會》因此將它們分類至朱雀屬中[2]

形態特徵

雄鳥:前額、頭頂、後頸和頭側亮茶黃桂紅色或茶黃棕色,往後頸稍淡,嘴基微沾淡皮黃色。背、肩污灰色,羽尖沾皮黃色無縱紋,腰和尾上覆羽灰黃白色,羽毛中央微沾灰色。尾暗污灰色,外翈和小端具寬的白色羽緣,在剛換的新鮮羽上,羽緣微沾不甚明顯的粉紅皮黃色。飛羽暗污灰色,外翈具窄的、不明顯的淡污灰色羽緣,外側3枚初級飛羽羽緣白色但窄而不明顯,次級飛羽尖端和內側初級飛羽羽緣近白色;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中部污灰色,大覆羽和三級飛羽內翈基部和中部烏灰色或黑色,大覆羽外翈微綴淡粉桂紅色,小翼羽和初級覆羽暗污灰色,向尖端逐漸變為烏灰色和黑色,外翈具窄的污灰色羽緣。頦、喉、胸和胸側淡桂紅皮黃色,其餘下體白色微沾灰黃或淡黃皮黃色,尤以兩脅淡黃皮黃色較明顯。嘴橙色

幼鳥:(雄)上體幾全為粉紅皮黃色具明顯的暗灰褐色縱紋,腰淡皮黃色具不明顯 的淡灰褐色縱紋,尾下覆羽純污灰色微具縱紋,頭側和側頸密雜以白色、淡皮黃色和灰褐色。頦白色,喉、胸和上脅白色具寬而不明顯的褐灰色羽干紋,其餘下體白色綴有灰黃色和淡黃皮黃色,尤以兩脅較明顯。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污灰色微具不明顯的淡桂紅灰色尖端,其餘和成鳥相似。嘴橙色

大小量度:嘴峰12.5-14.3毫米(到頭骨)或8.1-9.3毫米(到鼻孔);翅108-128毫米;尾53-67.5毫米;跗蹠19.7-20.1毫米。

相似種高山嶺雀額和頭頂煙灰色,腰沾玫瑰紅色。下體淡灰色而無桂皮黃色。二者區別明顯。

棲息環境

棲息於海拔5100米左右的高山裸岩地帶,喜高海拔的多岩、碎石地帶。屬高寒山區鳥類,一般棲息於高寒高原、苔原、草甸草原及山坡草地中。

生活習性

留鳥。成對或成家族群,有時也和高山嶺雀、棕背雪雀等一起活動和覓食。以果實、種子、花序、芽苞、嫩葉和莖等植物性食物為食,繁殖季節多以昆蟲為食,兼食些雜草種子及植物枝葉,冬季則純以植物為食,包括野生植物種子、青稞等。

分布範圍

褐頭朱雀是從1929年收集的兩個標本描述的,這些標本位於中國南部新疆自治區的一個貧瘠的高原,在海拔5,125米處。其中一隻被收集的幼鳥的翅膀尚未完全長出,收藏家認為這些鳥類或者是靠近它們被收集的地方繁殖的,或者是在崑崙山脈附近的山峰上生活的。 2012年在距1350公里的地方重新發現。遠離中國青海西部偏遠地區的耶尼古谷地區,翌日在野牛谷(Yeniugou)又一次發現。在2013年的調查中,該物種沒有位於野牛谷以外的任何地方,並且其他地方的搜索未能找到該物種(2016)。然而,調查確實得出結論,即使在適當的海拔高度,物種也很難找到(2014),因此它可能僅產於當地並且是稀有物種

繁殖方式

在6月中旬和8月之間繁殖,與青藏高原的其他高海拔雀形目一樣。常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分散成對,雄鳥站在小樹或灌木頂枝上鳴叫,並不時地在上下樹枝間跳躍飛翔,或從一棵樹飛到鄰近的另一棵樹上,雌鳥飛來站在雄鳥下面的低枝上或地上,交配亦在低枝上或地上進行。營巢於薔薇等有刺灌木叢中和小樹枝權上。成鳥9月初開始換羽。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地區的植被的可用性會隨季節變化,在當地曾經收集到成鳥在9月份更換的羽毛。該類型地區是一個海拔5125米的貧瘠高原。2012年和2013年在野牛溝山谷的觀測的物種是在海拔4950-5007米之間。2012年和2013年的觀測是在潮濕、朝南、低坡度的斜坡上進行的,與其他地區相比,該斜坡地面植被豐富。這個物種以這種植被為食,因此它們可能僅限於這種植被密度足夠的這兩個地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不詳(DD)。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