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邊綠刺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褐邊綠刺蛾 學名:[Latoia consocia 類屬:鱗翅目刺蛾科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6mm,翅展38-40mm。觸角棕色,雄彬齒狀,雌絲狀。頭、胸、背綠色,胸背中央有1棕色縱線,腹部灰黃色。前翅綠色,基部有暗褐色大斑,外緣為灰黃色寬帶,帶上散有暗褐色小點和細橫線,帶內緣內側有暗褐色波狀細線。後翅灰黃色。
卵 扁橢圓形,長1.5mm,黃白色。
幼蟲 體長25-28mm,頭小,體短粗,初齡黃色,稍大黃綠至綠色,前胸盾上有l對黑斑,中胸至第8腹節各有4個瘤狀突起,上生黃色刺毛束,第1腹節背面的毛瘤各有3-6根紅色刺毛;腹末有4個毛瘤叢生藍黑刺毛,呈球狀;背線綠色,兩側有深藍色點。 [1]
蛹 長13mm,橢圓形,黃褐色。
繭 長16mm,橢圓形,暗褐色酷似樹皮。
發生規律
北方年生1代,河南和長江下游2代,江西3代,均以前蛹於繭內越冬,結繭場所於干基淺土層或枝幹上。1代區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6月上中旬-7月中旬為成蟲發生期,幼蟲發生期6月下旬-9月,8月為害最重,8月下旬-9月下旬陸續老熟且多入土結繭越冬。2代區4月下旬開始化蛹,越冬代成蟲5月中旬始見,第l代幼蟲6-7月發生,第l代成蟲8月中下旬出現;第2代幼蟲8月下旬-10月中旬發生。10月上旬陸續老熟於枝幹上或入土結繭越冬。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卵數十粒呈塊作魚鱗狀排列,多產於葉背主脈附近,每雌產卵150餘粒,卵期7天左右。幼蟲共8齡,少數9齡,1-3齡群集,4齡後漸分散。天敵有紫姬蜂和寄生蠅。
分布與危害
廣布全國各地,寄主植物也較廣泛,可以為害油桐、茶樹、桑、核桃、蘋果、梨、柑桔、桃、李、櫻桃、山楂、棗、柿等植物。
幼蟲取食葉片。低齡幼蟲取食葉肉,僅留表皮,老齡時將葉片吃成孔洞或缺刻,有時僅留葉柄,嚴重影響樹勢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結合營林措施,秋冬季摘蟲繭,幼蟲群集為害期人工捕殺,捕殺時注意幼蟲毒毛。
(2)根據成蟲趨光性,利用黑光燈誘殺。
(3)保護和引放寄生蜂。
(4)化學防治: 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2]
參考文獻
- ↑ 被褐邊綠刺蛾咬了怎麼辦搜狗問問
- ↑ 你有過什麼聽起來就讓人感受到「生理疼」的經歷?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