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鵜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褐鵜鶘(學名:Pelecanus occidentalis):
是鵜鶘家族中體型最小的成員。體型粗大,體重6.5-9千克。嘴形寬大直長,上嘴尖端朝下彎曲,呈鈎狀;下嘴分左右二支,其間有一巨大而能擴縮的皮膚喉囊;鼻孔小,而位於嘴基。眼前部裸出。頸長而較細小。翅寬闊,但形不長也不尖;尾短而呈方形;跗蹠短而扁平,前面呈網眼狀細鱗。
生活於沿海及河川、湖泊等處。飛行力強而悠逸,常群飛群棲,極善於游泳,但不會潛水。游泳時張口捕魚,將捕得的魚兜入喉囊內。有時結群,排成長線,用強大的翅膀拍擊水面,因而發出巨大的響聲,驅逐魚群游近海岸邊而後捕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岸線上繁殖。分布於加勒比,加拉帕戈斯群島,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海岸。是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的國鳥,也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鳥。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圭拉、安提瓜、巴布達、阿魯巴、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百慕大、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巴西、加拿大、開曼群島、智利、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庫拉索島、多米尼加、厄瓜多爾、薩爾瓦多、瓜德羅普島、格林納達、危地馬拉、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島、安的列斯群島、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馬丁島、蘇里南、特里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委內瑞拉、維爾京群島。
形態特徵
褐鵜鶘體長105-135厘米,翼展200-220厘米,體重6.5-9千克。體型粗大,嘴形寬大直長,上嘴尖端朝下彎曲,呈鈎狀;下嘴分左右二支,其間有一巨大而能擴縮的皮膚喉囊;鼻孔小,而位於嘴基。眼前部裸出。頸長而較細小。翅寬闊,但形不長也不尖;尾短而呈方形;跗蹠短而扁平,前面呈網眼狀細鱗。[2]
共有6個亞種,體羽有所不同,一般的頭部和頸部主要是白色,前額和後枕覆蓋淺黃色帽,體羽和雙翼棕色。面部裸露的皮膚色調偏藍,腿和腳蹼灰黑色。鳥喙中部和基部污白色,喙尖和下部玫瑰紅色。腿短,頭部顯得沉重和巨大,長喙下頜有一個巨大而能伸縮的褐色皮囊。平時,喉囊收縮,所以不很明顯。當鵜鶘在水中游泳,進行捕食時,它把大嘴巴張開,喉囊也伸長開來成為一個很大的「魚兜」。這時用大嘴巴和喉囊兜捕魚類。當捉住一定數量的魚以後,它把嘴閉合,收縮喉囊,把水擠出來,然後將全部食物吞下。
雌雄相似,幼鳥有深褐色的羽毛,腹部白色。在三年內即可獲得與成鳥相同的羽毛。[3]
生活習性
在繁殖季節外,褐鵜鶘形成超過50隻的集群,一起睡覺和捕魚。生活於沿海及河川、湖泊等處。飛行力強而悠逸,常群飛群棲,極善於游泳,但不會潛水。主要以捕魚為食,偶爾也吃甲殼類和蠕蟲。游泳時張口捕魚,將捕得的魚兜入喉囊內。有時結群,排成長線,用強大的翅膀拍擊水面,因而發出巨大的響聲,驅逐魚群游近海岸邊而後捕食。常成群生活。善飛行,亦善游泳,在地上亦能很好的行走。飛行時頭向後縮,頸彎曲成S形,兩翅鼓動緩慢而有力,也能像鷹一樣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熱氣流來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沒有鷹飛得高。在水中游泳時,頸常曲成乙字形,並不時地發出粗啞的叫聲。春季於3-4月,秋季於9-10月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間遷徙。
捕魚策略隨種類和地點的不同而異。褐鵜鶘從天上向水中的魚俯衝下來,袋狀的大嘴像魚網一樣把魚網住。另一種鵜鶘在空曠的水面捕魚時,先在距離岸邊不遠處合圍成一個半圈,像軍事行動一樣,準確地游向岸邊,同時用翅膀打水,把小魚趕到岸邊水淺之處,它們同時把嘴伸進水裡,兜起小魚,這種動作不斷重複,而且行動一致。[4]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澤地帶,荒蕪的島嶼,瀉湖,偶爾也光顧池塘和紅樹林。[5]
繁殖方式
成群在一起營巢,雄鳥守護在準備建巢的位置,作簡短的飛行不遠離,直到它吸引到雌鳥。交配後雄鳥會尋找樹枝和其他建築材料築巢,通常選擇一個僻靜的位置,巢建在荒島上的紅樹林或灌木上,距地面約1.5至5米。也置巢於蘆葦叢中淺水處或湖邊泥地上。巢結構較為龐大,由樹枝、枯草和水生植物構成。繁殖期2-8月。每窩產卵2-3枚,少有4枚。卵剛產出時為白色,孵化後變為黃褐色,雌雄共同孵化。[6]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7]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