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卜易居的圖片

襟(拼音:jī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見於西周金文 ,本義指衣服領口相交的部分,又指衣服的胸前部分。襟的位置正對胸口,所以又比喻為胸懷,抱負。又指姐妹的丈夫之間的稱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襟

拼音; jīn

注音字母; ㄐㄧㄣ

平水韻; 下平十二侵

部首; 衤

總筆畫; 5+13

造字法; 形聲字

漢字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五筆; PUSI

四角碼; 3429

統一碼; 基本區 U+895F

倉頡碼; LDDF

字級; 一級(編號3449)

異體字; 䘳、衿、৛�

文字溯源

形聲字。其形體最早見於西周金文,金文作圖1,外部是"衣",作形旁,意指這個字的本義與衣着有關;內部是"金",作聲旁,指示這個字的讀音。金文字形, 隸定後其實是"䘳",因為"金"僅為聲旁,其聲符還可以換成"今""禁"等,其義仍不變。《說文解字》小篆(圖2)將聲旁"金"移至"衣"右部。

到了晉代,人們將聲符"金"換為"禁",將其字寫作"襟"以代"䘳",《釋名·釋衣服》:"襟,禁也,交於前所以禁御風寒也。"這種寫法後來廣為流行,一直保留到楷書。在楷書階段中,人們又改從"今"聲,造出了一個"襟"字異體"衿",與之同用,後來人們將這兩個異體字分工,以"衿"專門表示衣領,以"襟"專門表示衣襟,襟、衿遂分化為二字。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衣部】居音切(jīn)

䘳,交衽也。從衣金聲。

〖注釋〗①䘳:經典作襟,也作衿。②交衽:徐灝《說文段注箋》:"衣前䘳內外相交,故謂之交衽。"

說文解字注 䘳,交衽也。

段注:《釋器》曰:衣皆謂之襟。孫、郭皆曰:襟,交領也。《鄭風》:青青子衿。毛曰:青衿,青領也。《方言》:衿謂之交。按䘳之字一變為衿,再變為襟,字一耳。而《爾雅》之襟。《毛傳》《方言》之衿,皆非許所謂䘳也。《爾雅》《詩傳》《方言》皆自領言之。深衣、曲袷如矩以應方。注:袷,交領也。

占者方領,如今小兒衣領。《玉藻》:袷二寸。注:曲領也。《曲禮》:天子視不上於袷。《玉藻》:侍於君,視帶以及袷,注皆雲交領也。袷者,交領之正字,其字從合。《左傳》作襘,從會與從合一也。交領宜作袷。而《毛詩》《爾雅》《方言》作衿。殆以衿袷為古今字與。若許雲䘳,交衽也。此則謂掩裳際之衽。當前幅後幅相交之處,故曰交衽。䘳本衽之偁,因以為正幅之偁。正幅統於領,因以為領之偁。此其推移之漸,許必原其本義為言。凡金聲、今聲之字皆有禁制之義。禁制於領與禁制前後之不相屬,不妨同用一字。

從衣,金聲。

段注:居音切。七部。漢石經:青青子䘳。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 襟·康熙筆畫:19 ·部外筆畫:13

《唐韻》《韻會》並居吟切,音金。《說文》:交衽也。《廣韻》:袍襦前袂也。《爾雅·釋器》:衣眥謂之襟。屈原《離騷》:沾余襟之浪浪。《釋名》:襟,禁也,交於前所以禁御風寒也。亦作衿。《類篇》:又作盛。《玉篇》:又作䘳。[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