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仔反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仔反戰役,是指1884年8月5日至1885年6月13日中法戰爭期間,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台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包括基隆戰役淡水戰役澎湖戰役

「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戰爭動亂的總稱[1]

概述

戰事肇始於法國冀取得基隆煤礦為戰艦提供能源,以便封鎖東南沿海,進而威脅中國沿海各大城市,也藉機占領台灣,增加日後談判的籌碼。清朝了解到台灣的戰略重要,故派欽差大臣兼福建巡撫劉銘傳前來督戰。經過一番打探後,法軍戰艦駛入基隆開炮,清軍予以還擊,西仔反戰事正式揭開序幕。

戰事之初法軍擊毀沿海多處炮台,並攻占基隆,取得航行中國沿海所需的煤礦,隨後即封鎖全台。然而淡水之役,清軍將領孫開華擊退法軍,令戰事陷入膠着。之後清法兩方在北部山區展開攻防戰,清軍雖敗但仍守住戰線,法軍則受制於霍亂、傷寒等疾病,損失慘重。最後法軍艦隊司令孤拔雖率軍攻占澎湖,卻於1885年6月11日因疫病死於澎湖馬公。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約》簽訂[2],法軍撤離,西仔反戰事結束。

起因

1883年,中、法之間因越南主權問題展開戰事,法國因為於越南戰事不若預期順利,於是計劃將戰事擴大至中國東南沿海,攻占沿海城市以威脅北京的清朝政府,而雞籠(今基隆市)的煤礦則被法方視為戰艦的動力來源。另一方面,台灣因具有戰略地理條件,法軍打算將其奪下,以更進一步威脅清廷。

清朝得知法國企圖後,該年年底由軍機處通令沿海各省加強武備。這項命令自是包含台灣的布防與整備。而該整備由台灣兵備道劉璈掌管。得此令劉璈,築炮台,建堡壘,購新槍,置水雷。並將全台灣分成前(澎湖)、後(台灣東部)、北(台灣北部)、中(台灣中部)、南(台灣南部)各五路。此五路分別由台澎兵備道,台灣鎮總兵、提督、副將、水師副將統領,可獨立作戰。

1884年二月由于越南政府片面撕毀《順化條約》,法軍增兵攻占越南北部,迫使清朝重啟談判。5月11日清朝全權代表李鴻章和法國窩爾達號(Volta)艦長福祿諾協商,訂下《中法會議簡明條款》,清法暫時停戰。但六月「觀音橋事件」爆發,法方決意發動戰爭。為協防台灣,清朝派前直隸陸路提督劉銘傳以福建巡撫兼欽差大臣的身份前來台灣督戰。7月11日,劉銘傳抵達基隆,增築數座炮台後,7月15日進駐台北城。

視頻

西仔反戰役 相關視頻

90秒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蘭西共和國軍隊
閃擊法蘭西——法蘭西戰役-統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