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絨鼠指名亞種
西南絨鼠指名亞種 |
![]() |
中文學名:西南絨鼠指名亞種 界:動物界 目:齧齒目 科:倉鼠科 |
西南絨鼠指名亞種(學名:Eothenomys custos custos),Thomas於1912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四川(德昌)、雲南(西北部)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麗江。 [1]
基本信息
編號:965 拉丁目名:RODENTIA 中文目名:齧齒目 中文科名:倉鼠科 拉丁科名:Cricetidae
中文亞科:田鼠亞科 拉丁亞科:Microtinae 中文屬名:絨鼠屬 拉丁屬名:Eothenomys 拉丁種名:custos
拉丁亞種:custos 定名人:Thomas 年代:1912 中文名:西南絨鼠指名亞種
原始文獻:
Ann. Mag. N. H., 9:517
模式產地:
雲南麗江 (Lijiang, Yunnan)
國內分布:
四川(德昌), 雲南(西北部)
簡介
鑑別特徵 尾較短,多數少於體長之半;後足16.5—18.5mm;M1具3個內側突和3個外側突;M2的第3後內角突痕跡狀或消失,M3具4個外側突和4—5個內側突。聽泡長不及7.Omm;M1左右對應的三角突彼此融合。
形態 外形:體形多數小於中華絨鼠,體長75一149mm,尾長21—59mm,短於體長之半;後足長不足2Omm。頭較扁圓,頸部較短。前足稍短於後足,前後足五指(趾)均具尖銳的爪。前足內側第1指特小,不及第5指的一半,第3指最長,第2指略短於第4指;後足第1趾較短,略為第5趾的一半,第2、3和4趾接近等長。掌墊5個,蹠墊6個。尾被毛較短而稀疏,具環鱗,尾尖具一束長簇毛。
毛色:體被細柔、厚密的長毛。上體從吻、額、頸、背、腰、臀直至尾基,茶褐色、暗栗褐色或棕褐色,面部及額稍淡,耳毛較短而稀疏,除耳緣為黑褐色外其餘部分與背色相似。體側毛色較淺,須喉部毛尖深灰色,胸、腹及鼠眼部淡棕黃色、肉黃色或灰白色,腹面毛基黑灰色或藍灰色。前足足背灰白色或灰黑色,掌面灰黃色或灰白色。後足足背淡黑褐色、棕黑色和灰黑色。尾雙色,尾背黑褐色、棕黑色;尾腹灰白色,靠近尾基部色較淺,近尾端2/5後較深,黑褐色;尾端毛束茶褐色。
頭骨:頭骨曲度較平緩,側觀之,腦顱較低平。顱全長約25.0—27.5mm;吻較短,吻長小於顱全長的1/3。鼻骨稍大於吻長,其後端達顴骨中部,前寬而後窄,從後至前略下斜,形成一斜坡。額骨中央凹陷不十分明顯,頂骨往後略微下斜。齒隙約為齶長的1/2或超過之。聽泡大而脹圓。齶較長,齶長超過顱全長的1/2。
牙齒:上頜具2枚向內彎曲的桔黃色長門齒,臼齒構造較為複雜,咀嚼面由內外兩排相互交錯的三角形齒環組成,成體臼齒無齒根。M3具3個內側突和3個外側突,第1個內外側突相通形成一個大的三角形,後面2個內外側突為相互交錯的小三角突。M2稍小,具3個外側突和3個內側突,但第3後內側突較小或呈痕跡狀或缺失。M3稍長大於M2,具4—5個內側突和3—5個外側突,第1內側突與第1、2外側突相通,第2內側突與第3外側突相通,第3—5內側突與第4外側突相通。下頜M1左右對應的三角突通常匯通,呈成對排列,具5個內側突4個外側突。M2比M1小,由3個大小相等的三角突組成,具3個內側突和3個外側突,M3是下頜最小的一枚臼齒,具3個內側突和3個外側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