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風玲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南風鈴草 |
中文學名:西南風鈴草 拉丁學名:Campanula pallida Wallich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桔梗目 科:桔梗科 屬:風鈴草屬 |
西南風鈴草(學名:Campanula pallida Wallich ):根胡蘿蔔狀。莖單生,少2支。莖下部的葉有帶翅的柄,上部的無柄,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或矩圓形,頂端急尖或鈍,邊緣有疏鋸齒或近全緣。花下垂,頂生於主莖及分枝上;花萼筒部倒圓錐狀;花冠紫色或藍紫色或藍色,管狀鐘形;花柱長不及花冠長的2/3,內藏於花冠筒內。蒴果倒圓錐狀。種子矩圓狀,稍扁。花期5-9月。
生於海拔1000-4000米的山坡草地和疏林下。分布於阿富汗、老撾以及中國的西藏、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根藥用,治風濕等症。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繁殖方法
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胡蘿蔔狀,有時僅比莖稍粗。莖單生,少2支,更少為數支叢生於一條莖基上,上升或直立,高可達60厘米,被開展的硬毛。莖下部的葉有帶翅的柄,上部的無柄,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或矩圓形,頂端急尖或鈍,邊緣有疏鋸齒或近全緣,長1-4厘米,寬0.5-1.5厘米,上面被貼伏剛毛,下面僅葉脈有剛毛或密被硬毛。 花下垂,頂生於主莖及分枝上,有時組成聚傘花序;花萼筒部倒圓錐狀,被粗剛毛,裂片三角形至三角狀鑽形,長3-7毫米,寬1-5毫米,全緣或有細齒,背面僅脈上有剛毛或全面被剛毛;花冠紫色或藍紫色或藍色,管狀鐘形,長8-15毫米,分裂達1/3-1/2;花柱長不及花冠長的2/3,內藏於花冠筒內。蒴果倒圓錐狀。種子矩圓狀,稍扁。花期5-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4000米的山坡草地和疏林下。
喜夏季涼爽、冬季溫和的氣候,喜光照充足環境,可耐半陰。風鈴花對溫度比較敏感,生長適溫為13℃~18℃,發芽適溫為20℃~22℃,冬季溫度低於2℃則停止生長,莖葉開始枯黃。夏季28℃以上的高溫對植株生長不利,30℃~35℃以上的高溫,植株葉片會變黃脫落,甚至全株枯萎。
風鈴花喜干耐旱,忌水濕。因此,在雨天過多或土壤排水不良情況下生長不好,導致葉片變黃,植株細長,節間伸長,花朵變小,可通過控制澆水調節植株高度。[1]
風鈴花對土壤要求不嚴,以含豐富腐殖質、疏鬆透氣的沙質土壤為好。基質pH值在5.5~6.2之間為宜。
分布範圍
產西藏(南部)、四川(西部)、雲南、貴州(西部)。阿富汗至老撾也有。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是多年生鈴草增殖的最簡單方法,特別是地下根莖發達的種類。由根莖上的隱芽萌發出新芽,帶着根段分栽新芽,即成獨立的新植株;分株繁殖的季節以春季植株返青後,新芽陸續出土有2-3片小葉時為好;生態環境優良的株叢到栽植的第3年時已十分擁擠,必須分栽,否則,株叢過密,通風不良,莖細葉小,植株到伏,開花不良,甚至遭受病蟲危害。
在種源稀缺的情況下,春季也可用扦插法繁殖,插條極易生根。
主要價值
民間常以西南風鈴草的根入藥,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癱瘓、破傷風和虛癆咳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