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吉縣隸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六盤山西麓。屬黃土高原乾旱丘陵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1688-2633米。東西長67公里,南北寬74公里。東距固原市63公里,北距寧夏銀川市391公里。總面積3144平方公里。 西吉縣轄3鎮16鄉、4個居委會、306個行政村、1909個村民小組。2011年,西吉縣總人口5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6.8萬人。

西吉縣地處黃土高原中心地帶,地勢南低,北、東、西漸次增高,平均海拔2400米,分黃土丘陵、河谷川道、土石山區三類地貌。 西吉縣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1]

建制沿革

西吉縣

石器時期便為中華古文明發祥地的雍州屬地。

古代縣境先後分屬北地郡安定郡原州平涼郡

西北部屬會州、鎮戎州、德順州。

宋建隆德縣。

元代撤縣屬開城府和靜寧州。

明清屬固原州。

民國時期,屬涇源道,後改屬隴東行政公署。

1942年10月10日,建制立西吉縣。

行政區劃

2011年,西吉縣轄3個鎮、16個鄉:吉強鎮興隆鎮平峰鎮新營鄉紅耀鄉田坪鄉馬建鄉震湖鄉、興平鄉、西灘鄉、王民鄉、什字鄉、馬蓮鄉、將台鄉、硝河鄉、偏城鄉、沙溝鄉、白崖鄉、火石寨鄉。

地理環境

西吉縣隸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六盤山西麓。屬黃土高原乾旱丘陵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1688-2633米。東西長67公里,南北寬74公里。東距固原市63公里,北距寧夏銀川市391公里。

地貌

西吉縣地處黃土高原中心地帶,地勢南低,北、東、西漸次增高,平均海拔2400米,分黃土丘陵、河谷川道、土石山區三類地貌。

氣候

西吉縣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每年平均氣溫12.7度,最高氣溫42.00C,最低氣溫-21.80C,每年均降水量570.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088.1mm,每年最小降水量220.3mm,無霜期達198天。

水文

西吉縣境內有葫蘆河、清水河、祖厲河三條水系,均屬季節性河流。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3年,西吉縣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土地遼闊,類型多樣,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其中黑壚土面積最大,占土壤面積87.75%。黑壚土比較肥沃,生產潛力較大。

礦產資源

2013年,西吉縣境內已探明的礦產有11種,即油頁岩、銅、石膏、泥灰岩、石英砂、砂礫石、石料、磚瓦粘土、磨石、芒硝硫,計有礦產地36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4處,小型礦床11處,礦點19處。

生物資源

2013年,西吉縣境內有白樺、山楊、山柳、遼東櫟,為多代萌櫱葉混交林,分布在陰坡、半陰楊;樹種榛子、酸刺、枸子、黃刺玫、山桃,分布於陽坡、半陽坡。農副產品有馬鈴薯、白豌豆、胡麻、芸芥等;西吉縣五穀雜糧及肉、蛋、毛、皮等。

水資源

2013年,西吉縣境內上河有葫蘆河、清水河、祖厲河。地下水儲量估算為7564萬立方米/年。葫蘆河谷平原區潛水豐富,從上游到下游,因接受兩側各支流中的潛力補給,所以水化學類型變化大,這個地區水化學類型可以作為西吉縣代表性類型,礦化度一般在1克/升左右,可作為人畜飲用和農田灌溉水源。有中小型水庫44座,總庫容19323.1萬立方米,流域面積2992.5平方公里,可灌農田1.05萬公頃,累計建成塘壩82座,總庫容3076.2萬立方米,可灌農田0.08萬公頃。

人口分布

2011年,西吉縣總人口5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6.8萬人。

交通運輸

2013年,西吉縣改建309國道偏城梁至袁河段二級瀝青公路40公里,西吉至三合、白城至馬建、西吉至興平至平峰、興隆至王民、興隆至什字、興隆至好水、將台至馬箕溝、平峰至王民、紅平公路紅耀至蘇堡段等三級瀝青公路15條340.1公里;新建或改建蘇堡至蒙集、偏城至馬箕溝、縣城至西灘、馬建至蘇堡、隆堡至范灣、田坪至趙坪、車路灣至張家窪、沙窪至王慶、白城至腰巴莊、明台至崔中、馬建至同化、焦灣至權岔、偏城至硝河、馬建大灣至興坪楊坪等三級沙礫公路22條308公里;葫蘆河大橋正在加緊建設。西吉縣公路通車裡程達1848.5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以309國道、202省道為主骨架、西吉縣城至各鄉縣道為輔助的"五縱四橫"公路大通道網絡基本形成。

經濟概況

綜合

2013年,西吉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5億元,增長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1億元,增長30%;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4億元,增長20.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9億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80元,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5360元,增長15%。

第一產業

西吉縣農業

2012年,西吉縣興修高標準旱作基本農田11.02萬畝;新建了興平八台轎水源工程和馬蓮野雞灣、吉強沙蔥窪、興隆北溝3座骨幹壩;完成了什字、党家岔水堰、吉強鎮鐵家窯、謝寨等4座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和馬蓮灌區、葫蘆河小型庫壩灌區、馬鈴薯育種區、骨幹壩灌區和興平友愛揚水灌溉6處節水改造工程,實施了車路溝、聶家河、唐家河3條小流域水土保持壩系工程,新建骨幹壩21座,中型淤地壩34座,小型淤地壩27座;完成夏家大路、南川、聶家河、車路溝4條小流域綜合治理69.4平方公里;實施寧夏農村飲水解困二期工程和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完成人畜飲水工程14處,泉水改造243處,集雨工程11780處,水窖1158眼,蒸餾淡化棚30座;實施了退耕還林、大六盤生態經濟圈林業生態工程月亮山區項目、退牧還草圍欄、天然林資源保護等生態工程,完成退耕地造林49萬畝,荒山造林21.3萬畝,封山育林16萬畝,草場圍欄35萬畝,生態移民1.1萬多人;改建9鄉鎮獸醫站1080平方米;完成農村能源建設"一池三改"11149戶。

2013年,西吉縣種植馬鈴薯110萬畝,總產182萬噸以上,種植蔬菜12萬畝,其中覆膜壓砂芹菜8.2萬畝,胡蘿蔔、番茄等3.8萬畝。完成人工種草55.8萬畝,畜禽飼養總量達195萬個羊,肉類總產量2.26萬噸。推廣旱作節水農業及小雜糧種植80萬畝,其中萬畝示範區10個。完成農田4.8萬畝,整治耕地2.27萬畝。

第二產業

西吉縣工業

2013年,西吉縣實際引進到位資金15.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5億元,增長20.6%。2003年,西吉縣累計完成投資1.8億元,新建了130多家民營工業企業,西吉縣各類工業企業發展到195家,比2002年增加兩倍以上,從業人員1.4萬人,新增從業人員5000人左右。2007年西吉縣完成工業總產值5.84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74億元,比2002年分別增長75.6%和77.6%,年均分別增長11.9%和12.2%。

第三產業

西吉縣旅遊業

2013年,西吉縣投入1.89億元實施月亮山、退耕還林區、生態移民遷出區和國道309、省道202及海西公路線"一山兩區三長廊"生態工程,推進縣城、鄉鎮周邊、重點村莊、單位、學校等綠化,完成造林綠化26.7萬畝,其中月亮山生態修復一、二期工程造林10萬畝,設立廢舊農膜回收站19個,回收加工2540噸,綠化道路59.6公里,拆遷整治31.5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3年,西吉縣內公路縱橫交錯,累計通車裡程達606公里,其中瀝青路面155公里;西吉縣實現了村村通電,農戶通電率達到88.6%。通訊事業較發達,擁有裝機容量1萬門的國際國內程控電話網,實現了縣鄉村三級與國內數字直撥,開通了移動通訊業務。

文化事業

2013年,西吉縣推進,花兒歌舞劇《大移民》西吉縣巡演,大型攝影《隱沒地》北京展出,成功舉辦西吉縣體育運動會,文化下鄉、廣場文藝等。

教育事業

2013年,西吉縣籌措200萬元表彰教育先進,評選首批示範村小和教學點82所,多渠道補充教師204人,高考錄取2967人,全力辦人民滿意教育。

2013年,西吉縣實施了中小學危房改造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建成西吉一中、西吉一小教學綜合樓,遷建了興隆中學,對西吉二中、西吉三中、實驗中學、三合中學、白崖中學、蘇堡中學、硝河中學、沙溝回小、興隆希望小學等進行了改建,共建設教學及輔助用房5.41萬平方米。

地方榮譽

2011年,西吉縣先後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雙擁模範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國家級馬鈴薯標準化示範縣"、"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等榮譽稱號。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台堡會師紀念碑

將台堡位於西吉縣城東南30千米,葫蘆河東岸,系古代軍事要衝。由於作為軍事勝地,歷代都有所修建。現殘存的土堡東西長70米,南北寬68米,堡牆高10米,堡門建在正南面,其上鑲嵌着薄一波題寫的"將台堡"三個大字。將台堡紅軍會師紀念碑是為紀念1936年10月22日紅軍長征三大主力軍在將台堡勝利會師,於1996年10月在紀念長征勝利60周年之際修建的。紀念碑座落在將台堡內東側,碑高22.5米,碑的正面鑲刻着江澤民同志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台堡會師紀念碑"16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背面是0西吉縣委、0撰寫的碑文,碑的頂部雕有三尊紅軍頭像,象徵紅軍三大豐力會師,碑身下部浮雕8組代表中國革命勝利的圖案。

固原古城

固原古城"城"的出現,是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誌。固原城(高平城)的修築,同樣顯示了固原地域文明的進程和悠久的歷史。固原城,地處寧夏南部山區,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內城的緣起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應是烏氏城,而得以沿襲且發展起來的城就是現在的固原古城,並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蹟,如鐘鼓樓、禹王廟鐵塔、文瀾閣等。這是固原城發展和演化2000年後格局上的最後定型。固原博物館復原的清代固原城模型,就是固原城的歷史縮影。這座規模宏大的磚包城雄踞原州,享譽北方,成為明清以來西北地區的名城。

火石寨

寧夏火石寨丹霞地貌景觀位於寧夏西吉縣火石寨鄉境內,規劃面積為9795公頃。這裡丹霞地貌景觀集中連片分布,岩層垂直節理保留完整,牆狀山體直立陡峭、柱狀山體拔地而起,形成了壯觀的丹崖、丹峰地貌,在黃土高原地區極為獨特。景觀區地處古絲綢之路,人類文化遺蹟豐富,歷來為佛教、伊斯蘭教和道教的流傳之地。區內有以雲台山石窟為代表的大小石窟群10多處,120多孔,石寺山、黑窯"拱北"、大石城等宗教、歷史遺蹟多處,人文景觀豐富,極具保護和研究價值。

戰國秦長城

春秋戰國時期固原屬秦國的北地郡管轄,當時北方少數民族不斷進犯,秦國便在隴西、北地、上郡沿線修築長城以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後人稱它為"戰國秦長城"。固原境內的秦長城,經過西吉、原州(區)和彭陽兩縣一區,由甘肅靜寧縣進入西吉,途經原州(區)、彭陽等地,取東北方向進入甘肅省鎮原縣武溝鄉,全長大約200餘千米。雖經二千多年風雨侵蝕和破壞,但其輪廓猶存,斷斷續續聯成一體,保存較好的有紅莊鄉的紅莊村、西郊鄉的長城梁、明莊、郭莊、彭陽的長城塬等段長城。保存較好段長城殘高2~10米,基寬8-10米,牆體敵台殘高5-20米,台面外凸,間距200米。固原秦長城採取複線修築設防,這種獨特形式是全國罕見的。

沙溝拱北

沙溝拱北在西吉縣城東北部沙溝鄉沙溝村西側大山之下,三面環山。拱北內呈坡狀,西高東低,草木茂盛,陵墓旁多立磚、石小碑。拱北東側50米處有清真寺。沙溝拱北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占地300多畝,有墓數千冢,多為穆斯林名人、哲士之墓。民國九年(1920年)海原大地震時,哲赫忍耶門宦第七輩教主馬元章罹難,初葬於此(後被遷葬於張家川黃化崗),故久為穆斯林朝拜之地。[2]

地方特產

西吉西芹

西吉西芹產品的優勢有:一是西吉西芹的品質好。皮薄、纖少、肉嫩、味鮮、色亮、口感好,市場競爭力強;二是西吉西芹上市時間正好是其他產區無貨源退市期,補充了南方市場的不足,深受市場經銷商的歡迎;三是西吉西芹8月底9月初大量上市,正值各大城市大專院校開學之際,學校用菜量大,市場需求倍增。

西吉馬鈴薯

西吉馬鈴薯產自六盤山西麓的黃土高原中心地帶,這裡工業欠發達,環境天然。因特殊的氣候和土壤環境,馬鈴薯個大、皮薄、肉嫩,品質優良。

固原紅雞

固原雞是寧夏的一個較好的優良地方雞種,具有耐粗飼、宜放牧、活潑好動、體質健壯、抗寒力強等優良特性,並有體大、蛋大、肉質細嫩、肉味鮮美等突出特點,是寧夏的一個比較有價值地方雞種。

西吉彩鯽

彩色的鯽魚實屬一種世間稀罕的魚類。西吉彩鯽體型側扁而細長,頭小、眼大、肚圓、吻鈍、無口須、尾單,一般特徵與普通的鯽魚相同,可是它們個體較小,大的也只有半斤重,小的才一兩左右。它們也可供食用,味道和一般鯽魚差不多。然而,它們全身純白、純紅、純黑、金黃或黑紫,有的一身五色俱備,真是體色鮮麗,五彩繽紛,宛如美麗的金魚,十分惹人喜愛。

紅寶枸杞

紅寶枸杞是寧夏各族人民引以為榮的特產,它凝聚了歷代千百萬人的開拓進取精神,得成於天時利,功就於人勤地靈。僧房藥樹依寒井,井有香泉樹有靈。翠黛葉生籠石,殷紅子熟照銅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木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

銀色珍珠白豌豆

用固原白豌豆精製的"龍粉"、"龍絲"、潔白如雪、性柔質韌、滑膩適口,可與綠豆粉媲美。而風味小吃豌豆涼粉、豆沙包子等,提起來也讓人饞涎欲滴。

蕎麥飄香

蕎麥飄香在六盤山區一帶的山坡上、平川里,連阡接陌,叢叢簇簇,那嫩綠的葉、紅艷艷的杆,襯托着粉紅色的花,爛漫多嬌,香氣撲鼻,招惹的蜂兒嗡翁,蝶兒翩翩。這便是蕎麥。六盤山去陰濕涼爽,適宜於蕎麥生長,且蕎麥又屬晚秋作物,利於倒茬歇地,還可彌補夏田受災後的損失,固爾歷來受到山區群眾的喜愛。

金燦燦的小麥

固原小麥胚乳豐盛,麥粒皮厚、籽重、質量好,用它磨製的麵粉粉質柔韌,尤其適合精製各種糕點和麵條。固原人做麵條的技術超群,擀、揪、拉、削、扯,樣樣在行。用小麥麵粉炸制的饊子、油香等食品,金黃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群眾喜愛。

旱地西瓜

旱地西瓜屬於固原縣特色產品,主產區在固原的黑城、楊郎、七營、頭營、三營等鄉鎮、每年種植3萬畝左右,總產10.5萬噸--15萬噸,主要品種有北京P2、蘭州P2、新紅寶等。每年八月份上市,含維生素、氨基酸、糖量高、以瓤沙味甜著稱。遠銷甘肅、內蒙、陝西和周邊縣市。

歷史文化

民族風情

西吉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2007年底,西吉縣總人口48萬人,其中:回族26.3萬人,占西吉縣總人口的54.9%。千百年來,西吉回族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與各族人民同生存,共命運,友好相處,親如兄弟。回族的風俗文化,因其民族的形成特點,既有對阿拉伯風俗的傳承,也有對其他民族風俗的汲取,在民俗的形成和發展上恪守與保留了民族個性的原則性以及入鄉隨俗的靈活性,彰顯出鮮明的回族特色。

民族習俗

服飾:西吉回族男子一般常戴平頂無沿白帽或黑帽,大多數喜歡戴白帽;回族婦女一般多穿白色,月白色藍、黑色右衽大襟衣裳、大襠褲子。老年婦女大多用布帶束扎褲角。青年婦女和姑娘喜歡穿較艷麗的花衣裳、褲子;同時還愛穿自己繡的花纏腰、肚兜兜。回族已婚婦女,頭髮都要按照風俗習慣,收攏挽起,不讓外露。婦女除包頭外,還佩帶"蓋頭"。"蓋頭"一般分綠、黑、白三種顏色,少女和年輕媳婦戴綠色,中年婦女戴黑色,老年人戴白色。

飲食:牛羊肉是西吉回族的主要肉食品。回族只吃經阿訇、滿拉或有經學知識、會宰牲者宰的牛、羊、駱駝、兔子等反芻動物和雞、鴨、鵝。禁忌豬、馬、騾、驢等不反芻動物及一切凶禽猛獸和任何自死動物的肉,不食用任何動物的血液。西吉回族的饊子、麻花(用麵粉經過加工後的油炸食品)是待客、送禮、過節的傳統食品。

忌諱:西吉當地回族有許多忌諱。忌用一隻手瓣饃饃,囫圇吞食饅頭或烙餅;忌蹲在炕上、板凳上就餐;晚輩坐下與長者說話時,忌蹺"二郎腿";為客人倒茶後,茶壺嘴一定要向外放,不能把壺嘴對客人。回族家中忌用任何管弦樂器吹拉彈唱。忌在掛有阿文字畫或藏放經典房內吸煙。

相關視頻

航 拍 西 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