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風煙中的碎片(夏曉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夏風煙中的碎片》是中國當代作家夏曉喻的散文。
作品欣賞
西夏風煙中的碎片
西部的旅遊城市年年有變化,旅遊景點每次去都有新項目被開發。十年之中,四進銀川,該玩的地方都玩了。年齡更迭、歲月變遷、感覺移位,吸引視點的不再是青年時刺激的項目。再去,多是陪友人、陪孩子;對於自己,對以往匆匆而過的景點卻越來越感興趣。
各處旅遊,各朝各代各處皇室寢陵已成為旅遊和尋訪、瞻仰和探究的聖地。每一個人都想與帝王、陵主在短距離的對視中有所感獲,每一個人都想與曾經至高無上的人在心靈的對話中解索生存的迷茫。是什麼,讓他們在芸芸眾生中出類拔萃?是什麼,讓他們在人海茫茫中充滿個性的掙扎?
銀川曾為西夏首府,來銀川不得不說西夏,其王陵也在銀川境內。西夏在中國乃至世界是斷史、是缺項。《二十四史》中沒有《西夏史》,元人主修的《宋史》、《遼史》、《金史》對西夏是粗筆略語匆匆的帶過。1909年俄國人科斯洛夫在黑水城大肆挖掘,偷盜並運送出境大量的西夏文獻,世界上的考古學對西夏的研究才從傳說轉入文字。
西夏王陵的墓塔,是党項民族最為倔強的存在。那累累傷痕的殘敗來自於蒙古鐵軍的踐踏、還是歲月風雨的剝蝕、還是劇烈地震帶來的毀滅、還是人為貪婪的偷盜……還是另有其它?所有的研究,都在縮短杜撰與現實的距離。西夏各代手法各異統治的君主帝王在永遠的沉默中向蒼天複述曾經的高傲與掙扎、淚水與希望、內爭與外戰……致使八百年的時光,各種人為亦或天意的破壞,都沒有讓它徹底消失於地平線。
聚焦常會產生巨大的能力,直至生熱為光。當全世界開始研究、全國人民開始關注,西夏種種就會從一點變線、從線為面,從平面生成立體。西夏這個有着189年歷史的「大白高國」在不斷的挖掘中、不斷的推斷中、不斷出土文物的拼揍中述說越來越多的真實。進入西夏王陵前,我們知道這裡全是追述、全是殘缺的聯合、全是不能確定的歷史。而西夏是沉落於歷史河沙的流金,它的與眾不同、它的標新立異,它獨特的創造與文化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完形的一把鑰匙。揭示它存在與滅亡的真相,才能化解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民族變遷的許多謎團,才能見證同時期各個王朝真實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發展。我們進去,是想知道現代人對這具有「神秘東方金字塔」之稱的王陵的研究到了什麼程度,畢竟,在太過的殘缺中詮釋與講解近八百年前的歷史太難太難。
西夏王陵墓,與任何民族埋葬的方式不同,已確定位置的陵墓近三百座。現在最顯眼、最大的三號陵據說是元昊的。據考,西夏陵塔,僅是標識位置的實心建築,死亡的人經過党項民族傳統的火葬進入與陵塔標識後有準確位置的墓地。
唐時,党項做為羌族的分支,受民族歧視與壓迫,受唐王恩准,允許遷徙於西北各處。後因有戰功,被唐皇賜姓為李。到了宋朝趙匡胤削藩時,元昊父親的貴族血統受不了權力的削弱。1038年,離徑叛道的元昊自稱是北魏鮮卑貴族拓跋後人,脫離北宋轄制,在銀川(時稱興慶)立都建封建制國家。與北宋、遼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因於中原之西,故稱西夏。疆域「東盡黃河,西臨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面積達100多萬平方公里。遷徙遊牧的党項人兼收並蓄,農牧共存,手工業、冶煉業發展迅速,鹽業發達。其軍事,曾三次戰敗北宋;遼夏的河曲決戰,更是給遼以毀滅性的打擊。可這曾盛極一時的王國,1227年煙滅於蒙古復仇的鐵蹄,甚至沒有淚痕與傷感的留影,述說王朝的往事只能靠距它首府以西50公里賀蘭山腳下的西夏王陵墓塔。
從西夏的滅亡來看,成吉思汗是極其討厭党項這個民族的。蒙古曾六攻西夏。據說在成吉思汗雄心勃勃征討世界時,西夏偷襲了成吉思汗的生養之所、建國之地;也有傳聞,說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當口,西夏進奉了絕世美女,刺傷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傷口潰爛,在時日不多時,留下密詔,絕西夏一切活口。哪種傳聞為真,只能以重見天日文書的重合為證,而西夏極端惹惱成吉思汗卻是不爭的事實。1227年西夏的抵抗最為慘烈。據考迫使西夏乞降的原因是,被圍半年的興慶府在糧盡援絕之時發生了大地震,地震對興慶府及其周圍造成嚴重破壞,百者中死傷倖免無一、二,興慶府幾成死城。
傳聞蒙古大軍在西夏王陵處橫掃了地面上的許多建築,可這靜寂、無聲的陵塔是蒙古大軍耐力的遺忘還是精神的不屑、是他們對此過於的了解還是因為他們一無所知?是因為蒙古大軍迅猛如風對瑣碎處的遺漏,還是他們對死去亡靈放棄了最終的打擾?
衰微的後期西夏抗不過新興的蒙古鐵蹄,而蒙古滅不絕西夏的影子,則是因為西夏的文化。陵墓中的元昊,一定有過無奈的哭泣,他的子孫、他的臣民、他的都城、他的建造……他一切的心血在煙消雲散。可元昊靈魂展現更多的是創基立業時的百折不撓,他微笑且信心百倍。他創立了文字、留下了屬於西夏記載的歷史;他創立了一個民族獨立與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審美,並將它們深深印於髮飾、服裝、陶瓷、錢幣、建築……之上。只要這些微小有存,它們會無聲地述說,靜靜地,卻有極重的力量,用塵封后睜開的眸眼說党項人的喜好、說党項人的美感、說党項人的風俗、說党項人的習慣、說党項對民族融合進程的影響……久遠的不是代代相傳的江山,而是它用獨有文化繁衍生息所留下的足跡。今日開放的西夏王陵,是歷史的有意還是無意?不管現實在殘酷的血腥之中有多麼殘破,不論當時人在死亡與流離中有多麼沉寂,不管征服者的強勢把它在時光中埋得多深、吹得多遠,西夏獨特的文字為塵封的往事留下了述說的種子,它將撕開歷史的封殺與掩埋,終會在世人迷惑的追隨中破土而出,年不算長、萬年也會等。重新的描述也許失真,但不會失傳,在西夏189年厚重的足跡中,那被歷史壓縮的記憶終會重新展開屬於西夏的區間。
元昊這一時代造就的偉人,處處表現與眾不同。他的聰明才智常讓我讚嘆不已。元昊深受着漢民族文化的滋養,熟通漢制的政治、軍事、經濟……他精神中就一個詞——「自創」。什麼皇帝賜的李姓、趙姓,我當皇帝我姓「嵬名」。據考,元昊喜歡白色。這恰又是漢民族的大忌。他本人,在當時,至少掌握了兩種語言與文字。他最成功的創舉是下命製造並推行了西夏文字。像是對西夏最終的命運早早的預言,在他籌備建國的時候,就知道口耳相傳的語言終會如風一樣消逝,唯有文字在書面的記載才可成為永恆。那個撇捺組合的方塊文字,藏着西夏全部的智慧與秘密。
西夏的經濟基礎,靠西夏疆域中零星出土的器物翻演成縮微的版本,放大後再演繹成它曾經的文字、歷史、商業、建築、軍事、政治……那些翻覆於地的石刻雕撰、那些在西夏流通的錢幣器玩、那些党項人用過的鍋盆瓦罐、那些酒肆中精裝細容、那些鐵鋪里鏗鏘的佳作、那些衣食住行所留下的習慣痕跡……西夏酷愛中原文化,有着以儒治國的濃郁氛圍,它的造紙、印刷、雕篆、繪畫都達到了相當水平。西夏佛事甚盛,敦煌莫高窟留下了它的藝術手筆。在佛塔之類的地方,屯放的各種文獻為西夏的追述留下了很多很多。
元昊太過追求與眾不同。他所乾的最大蠢事在我看來就是他的「禿髮令」。頭上只有兩邊有發,似乎是不要聽別人說,把耳朵蓋住,要用自己的腦子去爭取生活中的一切自由與空間。就是因為党項人的禿髮,蒙古大軍屠殺党項男人毫不費勁,太易辨認。這種民族標誌,不說元昊的審美太過獨特也得說他的思維太過超前,整個就是西夏獨特的護照。
當然,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要想統統殺光党項人絕不可能。我更相信,在西夏的滅國之音奏響之時,許多党項人在蒙古鐵軍鞭長莫及的地方迅速融合到周邊民族與地區里,為了保全性命,他們消失了自己的語言,也不再使用自己的文字,更不會再頭頂禿髮。我也相信,每一個民族中,都有仰望星空的人,也有追尋歷史的人。西夏曾一度走到崇文輕武的狀態,其中絕對不缺少飽學之士,也絕對有人在國勢衰微的時候將文典、史籍埋於時光的暗流,黑水城西夏文獻的大量出土就是明證。
我常假想,如果西夏的開國皇帝元昊與元太祖成吉思汗生在一個時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場面與結局。就現場可以考據的歷史來看,西夏到了後來,不僅有強鄰的威脅,內部是太過的混亂,根本沒有西夏初建時的朝氣。只可惜這兩個在歷史上咤吒一時的風雲鐵血人物在時光的隧道中相錯了一百多年。
西夏王朝189年的歷史讓世人困惑的更多原因,是因為文字見證與描述的隱匿,是西夏文獻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再遺失。
黑水城原為西夏封域,居於今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屬蒙古最早攻破的西夏重城。它後來成為死城、遺址,一些人認為是戰爭,一些人認為是城鎮的嚴重沙化,但不論哪一種推斷,它的消失與城中絕水有直接原因。就黑水城埋藏的大量文物珍寶來看,是人在離城前的精心刻意而為。黑水城已是團團迷霧,那在黑水城被掘盜的西夏文獻的來由就更是謎團。據考,黑水城是西夏北部的佛教中心,僅在黑水城建造的佛塔就20餘座。俄國人科茲洛夫從黑水城盜掘的文獻有舉世聞名的西夏文刊本和寫本達8000餘種,多出土於土塔之中,被公認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殷墟甲骨、敦煌遺書之後的中國第三大考古文獻發現。党項人修訂頒發的、中國中古時期唯一原本保存完好的國家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國第一本雙解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國寶級文物均在偷盜之列。據說,俄羅斯有關學者整整花了半個世紀才提出了這批文獻的完整目錄。1914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同一地點發掘收穫了4000餘件西夏文獻殘片。數次猖獗的偷盜與國寶的流失,給中國考古史予以重創。如果西夏的歷史是座迷宮,那麼我們丟失了開啟迷宮之門的太多把鑰匙。
1918年前後,寧夏靈武縣衙門修葺本地城牆時,掘出許多西夏文寫本和刻本經典。流失輾轉後為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近八百年中,中華民族中的有識之士、有膽之士一直在刻意保護着中華民族的瑰寶,並為之嘔心瀝血。中國這一古老的文明古國,正直與邪惡、維護與破壞、歷史眼光所給予的膽量與眼前利益交換後的猥瑣一直沒有停止過鬥爭。那些真正愛國的仁人志士所做的星火義舉,終會在民族的強盛與統一之時形成燎原之勢。1999年,在總理朱鎔基的重視與支持下,西夏王陵的保護與研究提升到了一個高度。今天,西夏的文字不再是天書,對已經考據的西夏文物,許多僅是揭開曾一度銷聲匿跡西夏之謎的開端,要把西夏的歷史線條化、清晰化、真實化,後世研究的真情與汗水,在殘缺中、繼續中,還有着很遠很遠的路;就如每一個真正成長的國民,不論曾經是多麼浮躁、多麼匆忙、多麼遊戲,最終都會把目光投向歷史的深處,都會在歷史長河的跌宕起伏中去尋找自我、尋找歷史滄桑的見證。
作者簡介
夏曉喻,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