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安市興慶宮公園

西安市興慶宮公園位於西安市東門外咸寧西路北,原長安城內的興慶坊。興慶宮公園占地面積780畝,其中湖面150畝,是西安市最大的城市公園。興慶宮公園於1958年在唐興慶宮遺址上修建。

興慶宮公園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文化遺址公園,與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學相鄰。

中文名:興慶宮公園

外文名:Park of Xingqing Palace

投用時間:1958年

地 址:西安市碑林區咸寧西路55號

面 積:780 畝

開放性質:免費

景點級別:AAA級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陝西省西安市

建議遊玩時長:1-2小時

門票價格:免費開放

開放時間:09:00-19:00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目錄

歷史沿革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李隆基登上皇帝寶座,即為唐玄宗(唐明皇)。

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玄宗改舊宅為「興慶宮」,並將「隆慶坊」易名「興慶坊」。

1956年3月和7月,政府先後征地約260畝和480畝。

1957年7月底,當時名為「興慶池苗圃」的公園破土動工。

1957年8月到1958年7月,公園開放。

1958年7月10日,興慶宮公園正式和西安市民見面了。

直到1965年,迎春橋才被改造為鋼混結構。

1983年公園東門建成。1983年至1991年,第一次對興慶湖進行污水治理。

2006年興慶宮公園免票。

歷史文化

龍池傳說

相傳武則天執政的垂拱年間,長安城內隆慶坊居民王純家裡一口井突然向外冒水不止,很快在城中溢流成面積達數十頃的池澤,人們稱之「隆慶池」。城中難得這一片水色天光的美景,王公貴族們紛紛在池岸修築宅第。唐玄宗李隆基五兄弟被武則天從洛陽接回長安後,就在隆慶池邊修築五王府居住,後來其他王子也紛紛遷來,建成了十六王府,湖濱水畔成了大唐王朝王子們的聚居區。

園林布局

從整體布局來看,興慶宮公園中間有一座東西向的隔牆,把興慶宮公園分為兩半,而以南半部的園林風光為最美[1] 。這裡有龍堂、長慶軒、沉香亭、花萼相輝樓和勤政務本樓等高大建築物,環繞龍池。相傳龍池中曾大量種植荷花、菱角和各種藻類的隱華植物,池南岸還重有可解酒性的醒醉草。興慶宮北半部有宮殿巍峨,南雄殿、長興殿、大同殿。

興慶宮建有興慶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和沉香亭等建築物。

園林建築

興慶宮是唐玄宗朝代政治中心所在,也是和他的愛妃楊玉環長期居住的地方,宮內原有興慶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和沉香亭等建築物。

興慶殿

興慶殿,是唐興慶宮宮殿,是皇帝會見大臣的地方,位於宮殿西北角,大同殿以北。

南熏殿

南熏殿,是興慶宮宮殿,是皇帝退朝後休息的地方,位於興慶宮中北部。

大同殿

大同殿是興慶宮宮殿名,是翰林學士的辦公之處,吳道子曾在這裡做畫。相傳唐玄宗在位之初,確實曾是位精明幹練,年輕有為的皇帝。他感到在大明宮裡生活不如原來在隆慶坊府邸里那麼舒暢,於是就把隆慶坊府邸改建為園林式的皇宮。

勤政務本樓

勤政務本樓,是唐代國都長安的皇家宮殿名,位於興慶宮(今西安市興慶宮公園)之內。勤政務本樓建於緊靠興慶宮南牆的位置。勤政務本樓相當於興慶宮之正殿,凡改元、科舉、大赦等重大典禮均在此樓前廣場舉行。

興慶宮內,勤政務本樓附近還建有花萼相輝樓,與勤政務本樓共同構成長安城內大型文藝娛樂活動中心,是盛唐天子唐玄宗與萬民同樂、交流同歡之處。

花萼相輝樓

花萼相輝樓,簡稱花萼樓,位於長安興慶宮(今日西安市興慶宮公園)之內。盛唐時代,花萼相輝樓位列四大名樓之前(即江西的滕王閣、湖北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山西的鸛雀樓),統稱為「天下五大名樓」。享有「天下第一名樓」之稱。

沉香亭

沉香亭是西安興慶公園的編標誌建築之一,具有古老的歷史。沉香亭位於宮內龍池東北方,和沉香亭有關的主角有盛開的牡丹花紅紫的淺紅的通體透白的。在天寶初年的一個春天唐玄宗帶着楊貴妃在梨園弟子的侍奉下來到沉香亭賞花。天子、貴妃、名花、歌手都已經在場所欠缺的只是新詞了。這時候李白來了。他是帶着醉態來的。這種醉態曾經讓杜甫讚嘆不已「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也嗜酒那怕囊中羞澀剩下的錢僅能買一斗酒也要請朋友來聚一聚。

旅遊信息

交通路線

到「興慶公園」站的公交車:7、45、402、410、512、607、705、800、910路。

到「興慶公園北門」站的公交車:8、27、37、43、102、203、300、602、604、K630、704、714、715。

到「興慶公園東門」站的公交車:228、237、240、401、408、410、512、517、525、游10(903)路。 [6]

門票

免費

特別提示

自行車、摩托車等車輛不能入園,不能攜帶寵物入園。不能在指定體育運動場所以外打球、踢球、旱冰、滑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