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斯汀小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斯汀小堂(拉丁語:Sacellum Sixtinum;意大利語:Cappella Sistina [kapˈpɛlla siˈstiːna;也稱為西斯汀禮拜堂)是一座位於梵蒂岡宗座宮殿內的天主教小堂,緊鄰聖伯多祿大殿,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小堂中的壁畫在教宗西斯篤四世治下的1482年完成,1483年8月15日西斯篤四世在這裡舉行了第一場聖母升天節彌撒,並決定這裡將要供奉童貞瑪利亞。此外,現在這裡也是教宗選舉的舉行處。

歷史

由教宗西斯篤四世發起創建,教堂名「西斯汀」即來源於教宗之名「西斯篤」。教堂始建於1445年。1481年完工後,波提切利等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以耶穌基督為題目創作了一批壁畫。後來根據教宗儒略二世的命令由米開朗棋羅繪製天花板和剩下的壁畫。牆上的壁畫取《舊約·聖經》為題材,正面是《最後的審判》[1],右側是《基督傳》,左側以《摩西傳》為主題。天花板的中央是《舊約·聖經》的創世紀,畫有預言者、巫女的像。最精彩是《創造亞當》、《原罪與流放樂園》、《諾亞方舟》。1483年,在此舉行過西斯篤四世的聖體告別。起初穹頂繪有天空的圖案。教堂長40.25米,寬13.41米,高20.73米。依照《列王紀》第6章所描述的所羅門王神殿比例(60:20:30)所建。

穹頂畫

教宗西斯篤四世之侄教宗儒略二世於1506年命米開朗基羅繪製。對於喜歡自稱為雕刻家的米開朗基羅來說,雖非本願,但1508年開始設計創作此畫,從教堂內腳手架設置,到設計創作,均為單獨一人創作。1512年完成。穹頂中心描繪了舊約中創世紀的9個場景。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人物眾多。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

在米開朗基羅創作途中曾前來觀摩的拉斐爾深受此畫影響,他當時正在創作壁畫《雅典學院 》。

畫面分成兩部分,繪有上帝創造世界的9個場景,即《劃分光暗》、《創造日月》、《劃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樂園》、《挪亞方舟》、《挪亞獻祭》、《挪亞醉酒》。房頂與牆壁連接處的弧面為另一部分,分別繪有耶穌的祖先等[2]

祭壇畫

20年後,教宗克萊孟七世聘請米開朗基羅設計創作祭壇背面的最後的審判。克萊孟七世死後,由其繼承者教宗保祿三世接續。創作時間為1535年至1541年。以《瑪竇福音》中描述的「最後的審判」為題材的作品。大體上分為四個階層,從最上層開始,分別描繪有,天使群像,耶穌基督為中心的天堂,被拖入地獄的人群,地獄。米開朗基羅「地獄」部分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但丁敘事詩《神曲》之地獄篇。

視頻

西斯汀小堂 相關視頻

西斯廷禮拜堂背後的故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