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湖十景介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斷橋殘雪

來自網絡的圖片

西湖十景介紹8月1日傍晚,浙江杭州。在西湖雷峰夕照景點,晚霞返照出現三束霞光,美麗的景色引發大家的關注,其實「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每當夕陽西照,塔影橫空,亭台金碧,故得「雷峰夕照」之名。那麼西湖十景具體有哪些呢?[1]

西湖十景,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境內,為西湖風景名勝區周圍的十處建於南宋至清的特色景區,包括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雷峰夕照、南屏晚鐘。

1.蘇堤春曉

蘇堤春曉是指寒冬一過,蘇堤便猶如一位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

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3千米, 西距湖西岸約500米, 範圍約9.66公頃。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北宋文人蘇軾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湖泥堆築了一條南北走向的長堤,堤上建有六橋,自南向北依次命名為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蘇堤是跨湖連通南北兩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個西湖水域,因此,在蘇堤上具備較為完整的視域範圍,是觀賞全湖景觀的較佳地帶。蘇堤自北宋始建,一直保持了沿堤兩側相間種植桃樹和垂柳的植物景觀特色。春季拂曉是欣賞「蘇堤春曉」的較佳時間。

2.曲院風荷

位於西湖西北角,素以湖景、荷景著稱。據記載,宋代洪春橋畔有一處官家釀酒作坊,每逢夏日薰風吹拂,荷香與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們稱之為「麯院荷風」。清代,酒坊關閉,康熙游湖時將「麯」字改成為「曲」,易「荷風」為「風荷」。

曲院風荷景區經過大規模的拓建,成為占地420餘畝以荷文化、酒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園林。全園分為岳湖、竹素園、風荷、曲院、濱湖密林等5個景區。園內亭、台、樓、榭布局典雅,荷花池面約占38畝,種有紅蓮、白蓮、重台蓮、灑金蓮、並蒂蓮等珍稀名貴品種。

3.平湖秋月

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平湖秋月觀景點位於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臨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龍王祠,清康熙年間定名平湖秋月。每當清秋氣爽。湖面平靜如鏡,皓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題名「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景觀完整保留了清代皇家欽定西湖十景時 「一院一樓一碑一亭」的院落布局。

4.斷橋殘雪

位於白堤東端。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民國十年(1921年)斷橋被重建,長8.8米,寬8.6米,單孔淨跨6.1米。民國三十年1941年斷橋改建,20世紀50年代又經修飾。橋畔有「雲水光中」水榭和斷橋殘雪碑亭。

斷橋殘雪景觀內涵說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後,橋的陽面冰雪消融,但陰面仍有殘雪似銀,從高處眺望,橋似斷非斷。佇立橋頭,放眼四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是欣賞西湖雪景之佳地。斷橋的聞名還因中國民間傳說《白蛇傳》,相傳這裡是白娘子和許仙的定情之橋。

5.花港觀魚

位於西湖西南角,東接蘇堤,南北分別毗鄰小南湖和西里湖,是一座占地20餘公頃的大型公園,存有御碑、御碑亭、魚池及假山等遺址。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經此處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飄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時,內侍官盧允升曾在離這裡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康熙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6.柳浪聞鶯

位於西湖東南岸,清波門處,為占地17公頃的大型公園。南宋時為帝王御花園,稱聚景園,清代恢復柳浪聞鶯舊景。全園分友誼、聞鶯、聚景、南園四個景區。柳叢襯托着紫楠、雪松、廣玉蘭及碧桃、海棠、月季等異木名花。是欣賞三面雲山一面水的觀景佳地。

柳浪聞鶯內的柳型各具特色:柳絲飄動似貴妃醉酒,稱「醉柳」;枝葉繁茂如獅頭,稱「獅柳」;遠眺象少女浣紗,稱「浣紗柳」等。有柳洲之名。其間黃鶯飛舞,競相啼鳴,故有「柳浪聞鶯」之稱。

7.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島與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稱「湖中三島」,猶如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蓬萊三島,故又稱小瀛洲。範圍約7.67公頃,是杭州西湖較具標誌性的景觀。俯瞰整個小瀛洲猶如一個碩大的「田」字。小瀛洲上有開網亭、亭亭亭、九獅石、閒放台、迎翠軒、我心相印亭等園林建築點綴其間。綠樹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園林富於空間層次變化,造成「湖中湖」「島中島」「園中園」的境界。

8.雙峰插雲

雙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別位於西湖之西南、西北。兩峰遙相對峙,綿延相距5千米。南高峰臨近湖,峰高257米。北高峰海拔314米,是靈隱寺的坐山。

雙峰插雲本是湖中遙望之景,清初為了立碑才移到陸上去的。當群山雲霧迷漫時,兩峰時露雙尖,宛如峰插雲霄,峰勢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後或陰翳多雲天氣,彩雲、白雲或濃或淡,忽纏忽遮,是雲是山,一片朦朧。 西湖南北高峰在唐宋時各有塔一座,在春、秋晴朗之日遠望兩峰,可見遙相對峙的雙塔巍然聳立。每當雲霧瀰漫,塔尖於雲中時隱時顯。

9.雷峰夕照

白娘子故事中的雷峰塔就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宋吳越王錢弘俶因黃妃得子而建,為藏經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後人改稱「雷峰塔」。每當夕陽西照,塔影橫空,亭台金碧,故得「雷峰夕照」之名。至明嘉靖年間,塔外部樓廊被倭寇燒毀。塔基磚被迷信者盜竊,致使民國十三年(1924年)倒塌。

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雷峰新塔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新塔通高71米,五面八層,依山臨湖。為保護好地下珍貴遺址,對古塔遺址實行玻璃天棚覆蓋,使古塔重生新塔,新塔彰顯古塔,創下了中國古塔遺址原地保護的全國第一,雷峰夕照的美景又重返人間。

10.南屏晚鐘

是西湖十景中問世較早的景目。早在北宋末期,畫家張擇端就曾經畫過《南屏晚鐘圖》。南屏山綿延橫陳於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餘米。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晴好日,滿山嵐翠在藍天白雲得襯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霧天,雲煙遮遮掩掩,山巒好像翩然起舞,飄渺空靈,若即若離。後周顯得元年(954年),吳越國主錢弘叔在南屏山麓建寺院,後來成為與靈隱寺並峙於南北的西湖兩大佛教道場之一的淨慈寺。

淨慈寺寺內有宗鏡堂、慧日閣、濟祖殿、運木井等古蹟,山門前有放生池。1986年重建,為歇山頂三重檐兩層建築,上層懸大梵鍾,下層為淨慈寺地藏殿。大梵鍾高3米,口徑2.3米,重10餘噸。淨慈寺晚鐘鳴響,回聲在山間、林樾悠揚飄蕩。[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