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行散記(馬明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行散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西行散記中國當代作家馬明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西行散記

新疆在我很遠的記憶里就是一個充滿美好夢想的天堂,那種夢想常常纏繞着我,像一隻無形的手牽引着我的夢魂在西域那塊神秘的大地上遊蕩。我曾經無數次幻想着去新疆,到那神話般美好的大草原上做一個牧羊人,融入那廣袤的綠草和雪山白雲中,觀看哈薩克牧民上演的「姑娘追」、「叼羊」等等,或者在葡萄架下吃着金黃的烤羊肉、如痴如醉地觀賞維吾爾人歡快的舞蹈麥西萊普。

後來,我漸漸地回到了現實中,我決心要沿着「西海固」人走西口那艱辛而神奇的路走一趟,了卻我久存心中的願望。

1988年暑假前夕,我去新疆參加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申請被校方批准。8月初暑氣正濃,金城熱浪襲人,傍晚時分我在蘭州火車站坐上去烏魯木齊的火車 ,帶着興奮不已的心情,隻身一人踏上了西去的旅程。

坐在車上我突然產生一種懼怕感,我是第一次走上幾千公里的路途,突然感到路途的遙遠。我的新疆同學經常說,從蘭州到烏魯木齊坐火車需要三天兩夜,有的人把腿都坐腫了。我在興奮和恐懼交加中看着列車徐徐開動,但想起「西海固」人逃荒的情景來,又產生一種優越感。我畢竟坐着火車,而很早逃荒的「西海固」人大多是扒着煤車甚至徒步去新疆的,不管嚴冬與酷暑,歷經數十日甚至數月,一路漂泊的艱辛是我們不能想象的。

火車在暮色中駛出蘭州,金城的暑熱和黃河的蛙聲漸漸遠去。

火車飛馳了一夜又一天,夜晚進入了一個叫柳園的車站,火車在柳園車站停頓時,我感覺到了一股濃濃的新疆風味,我清楚地聽到車站的工作人員用漢語和哈語兩種語言播送着有關須知。「啊,到新疆界了,新疆到了。」我沒有想到這麼快就進入了新疆地域,我興奮地向周圍的人不停地嚷着。但有位顧客卻笑着說:「這是甘肅柳園,新疆還沒有到呢。」後來我才知道,柳園屬於甘肅酒泉市,距甘肅省的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比較近,這裡哈薩克旅客多,為了方便不懂漢語的哈薩克旅客,車站使用漢語和哈語兩種語言。我原以為哈薩克民族在中國屬於新疆獨有的民族,沒想到甘肅省也有一個哈薩克自治縣。這時我發現自己的地理知識還是學的少了些。

第三日上午列車終於駛進了新疆地域。正午時分,當列車行駛到哈密——這個哈密瓜的故鄉時,疲憊的人們突然來了精神。哈密這個城市比較聞名,她的聞名於世並不是緣於城市本身,而是緣於哈密瓜的知名度。也許這只是我個人的一種推斷,但我確實是先知道哈密瓜,後知道哈密的。我想,大多數旅客可能和我有同一種認識,因而把對吃到正宗哈密瓜的渴望演變成了對哈密這個地域的激動之情。所以,當列車進入哈密地界時車廂里突然喧鬧起來了,談論哈密、談論哈密瓜的熱鬧情景把死寂的車廂搞得人聲鼎沸。

哈密瓜從小就給我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但到達哈密時另一奇遇卻讓我終生難忘。那天列車剛剛駛入哈密,突然狂風大作,雷鳴電閃,大雨驟降。這狂風起得之快,大雨降得之急,無不令人驚恐。行進中的列車不得不停止前進,停留在空曠無邊的戈壁灘上,乘客們被這突如其來的瓢潑大雨所驚呆,個個凝望窗外,凝神靜氣。當旅客們望着窗外發呆時,突然大風如柱,帶着冰冷的雨水直搗車廂,頃刻間衝散了伏天的熱浪,讓乘客直打寒顫。靠窗的旅客試圖關閉車窗,卻多次被如柱的大風擊倒,大夥齊心協力,互相推搡着才關閉了敞開的車窗。此時,無邊的灰幕、無邊的雨簾、無邊的戈壁灘以及長長的火龍、響徹天宇的驚雷無不讓旅客心靈震撼。

列車進入哈密,車廂的旅客也少了許多,疲憊的我趁此機會躺在一條長椅上安心地休息。聽着暴雨擊打車頂聲、聽着狂風的怒吼聲、聽着驚雷的霹靂聲;看着被大風推得搖搖晃晃的列車、看着鋪天蓋地的雨幕、看着由近而遠的電光,我突然感到一種空曠的美,一種靜謐的美。靜美得出奇,輕鬆得出奇,舒暢得出奇。我不禁想:狂風,你怒吼吧;雷電,你盡情吧;暴雨,你鋪天蓋地地瓢潑吧。這無邊的戈壁灘能經得起、能容得下、能挺得住。在這疾風驟雨的旅途中,我似乎悟出了什麼是哲學,什麼是物極必反。

出了哈密,下一個比較熟悉的地名就是吐魯番了。提起吐魯番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葡萄,還有傳奇色彩的火焰山、鐵扇公主、芭蕉扇等等。

吐魯番中的火焰景區尤為出名,其悠久的歷史、奇特的地形地貌、濃郁的民族風情等等,令中外遊客青睞。古典小說《西遊記》也給火焰山抹上了一層濃濃的神奇色彩,《西遊記》中孫悟空借芭蕉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帶。據說火焰山也是孫悟空打翻太上老君的煉丹爐,爐火掉在人間形成的。這一神奇的故事更使遊客對吐魯番憧憬和嚮往。

吐魯番處於內地深處,是一個被大山阻擋的乾旱盆地,維吾爾族語意為「最低的地方」。而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主要由白堊紀、赤紅砂、礫岩、泥岩組成,是中國最熱的地方,也是中國的火爐之一。最高氣溫達47.8℃,地表最高溫度可達70℃以上。據說沙子裡埋上雞蛋都可以烤熟。

吐魯番在我的記憶里很有詩情畫意的,在去吐魯番的途中我想起了上初中時學過的一首詩:「秋到葡萄溝,珍珠滿溝流,亭亭座座珍珠塔,層層疊疊翡翠樓……風吹碧浪香千里,葡萄溝風光照不夠。枝枝蔓蔓含深情,纏住我心兒不讓走……」這是一首描寫吐魯番葡萄豐收景象的詩歌,詩中對葡萄的描述讓那時的我們饞涎欲滴,對葡萄溝嚮往不已。

當然,吐魯番這個地名最早還是從家鄉走西口的人口中得知的。記得從新疆回來探親的人常說:「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烏魯木齊的央格一朵花。」那時從新疆回來探親的人們帶給親人最珍貴的禮物就是葡萄乾。那時用來送禮物的葡萄乾不是論斤論兩的,而是論顆數的,作為娃娃那時能吃到一兩顆葡萄乾就成了炫耀的資本了。所以,吐魯番的葡萄在我們幼小的心裡就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央格」是什麼,不但小孩不知道什麼意思,就連大人們也不知道什麼意思。我們一群小孩子好奇地追問啥是「央格」時?新疆回來的人對我們說「央格」是新疆維吾爾族話「女子」的意思。後來「央格」一詞在維族同學中得到了證實。原來「央格」就是維吾爾語「丫頭子」的意思,讓我奇怪的是維吾爾語中少數詞語竟然與英語相似,「央格」英語為「young girl」,就是年輕姑娘的意思。

遺憾的是列車在吐魯番沒有停頓,也沒有經過吐魯番中心城市,我與吐魯番只僅僅擦肩而過,沒有看到吐魯番是啥樣子。

達坂城是新疆的一座小城鎮,雖然城市不大,但名聲卻不小。

達坂城在烏魯木齊市東南,距烏魯木齊市80餘公里,蘭新鐵路、312 國道等貫穿全境,自古及今都是關聯新疆南北的咽喉要地。提起達坂城,我想人人都會聯想到《達坂城的姑娘》這首歌來。「達坂城」這個名稱我最先就是從這首歌中聽到的。《達坂城的姑娘》這首歌雖然流傳很廣,我相信大多數人只注重了這首歌中的「達坂城」和「達坂城的姑娘」,但未必人人都知道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據說《達坂城的姑娘》這首歌是王洛賓在蘭州根據一個維吾爾族小伙子所唱的《馬車夫之歌》整理編曲的,也就是說這首歌的前身是維吾爾族民歌《馬車夫之歌》。我的認識還是《達坂城的姑娘》這首歌使達坂城出了名。

達坂城位於天山主峰博格達峰的南部,是一座並不起眼的小城鎮。據載,1938年,新疆有個運送蘇聯援助抗戰物資的車隊經過蘭州,當時在蘭州的抗戰劇團組織聯歡會,慰勞車隊的工友們。聯歡會上抗戰劇團演唱了王洛賓整理編曲的《達坂城的姑娘》這首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效應。此後,《達坂城的姑娘》這首歌「就象一陣風似的吹遍了蘭州城,後來由著名歌唱家趙啟海、趙風將這首歌傳唱到重慶、昆明、緬甸、馬來西亞及至南洋各國。」從此達坂城也聞名於天下。事實上就是王洛賓使達坂城這座小城鎮出了名。

提起王洛賓人人都不陌生,這裡再簡要地介紹一下:王洛賓是我國著名作曲家、藝術家。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前往山西參加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創作《老鄉上戰場》、《風陵渡的歌聲》、《洗衣歌》等抗日歌曲。1938年5月,王洛賓經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處長伍修權介紹,去蘭州參加「西北抗戰劇團」,在甘肅、青海等地宣傳抗日。改編《達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虹彩妹妹》、《曼麗》等民歌。主要作品有《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蓋頭來》、《阿拉木漢》、《在銀色的月光下》等。當然,《眼淚花兒把心淹了》這首反映西海固人走西口的花兒也是王洛賓整理創作的。《達坂城的姑娘》這首歌雖然是根據《馬車夫之歌》整理編曲的維吾爾族民歌,但後來人們普遍認同「達坂城的姑娘」為回族姑娘。之所以人們都這樣認同,可能是因為達坂城居住回族較多的緣故吧。

「達坂城的姑娘辮子長啊,兩個眼睛真漂亮」。到了達坂城好奇的人們最希望見到的是達坂城的姑娘,都希望看看達坂城的姑娘到底辮子有多長,眼睛到底有多麼漂亮。列車駛進達坂城地域,我希望能見到幾個達坂城的姑娘,以便證實「辮子長」和「眼睛真漂亮」的說法。但是,這趟特快在達坂城沒有停頓,也沒有經過達坂城城區,只是在郊外穿行。經過一段荒蕪的地段,連麻雀都沒有看到,但我們並不灰心,繼續望着窗外專心搜尋達坂城的姑娘。

列車將要駛出達坂城地界了,突然出現一片草木豐美的草原。風吹草動,泛着波浪,一波風浪掠過,深草叢中突顯肥壯的羊群,兩個女孩正揮着羊鞭在草間行走,那是兩個十幾歲的小女孩,我失望地看到她倆並沒有辮子,留着短短的剪髮,至於眼睛漂亮不漂亮,因為距離較遠沒有看清楚。我想小女孩的眼睛應該是漂亮無疑的。

走過哈密瓜的故鄉、走過傳奇的火洲吐魯番、走過世紀傳唱的回鄉達坂城,來到了新疆的心臟烏魯木齊。當我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走出了烏魯木齊火車站時,我那忠厚老實的維族同學阿里木如期等待在出口接我。

烏魯木齊是準噶爾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是溝通新疆南北和連接中國內地與中西亞及歐洲的交通和通信樞紐,居住着漢、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等51個民族。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情習俗,構成了烏魯木齊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

走在烏魯木齊的大街上,那獨具特色的建築群、遠遠飄來的西域歌調、耳邊傳來的維吾爾語、哈薩克語以及彈着獨它爾盤腿坐在店部歌唱的青年、趕着毛驢車神似阿凡提的維吾爾族老人等等,使人感受到一股濃濃的異國情調。而近傍晚時分,從清真寺傳來宣禮的邦克聲,熟悉而親切的誦經聲又驅散了異地的陌生感。觸景生情,我突然想起了張承志自傳中的那句話:「在天上的牧場上,在喀什噶爾和伊犁的集市上,我總恍惚覺得回到了自己前世的故鄉。」

次日,我的同學阿里木和艾熱提邀我一起上紅山。紅山位於烏魯木齊市,是烏魯木齊市的標誌和象徵。紅山上有著名的紅山寶塔,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原為鎮妖所建。烏魯木齊位於天山分支妖魔山下,由於當時氣候條件惡劣,烏魯木齊動輒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當地人認為是魔鬼作祟,建築紅塔以鎮妖魔。在紅山上我驚奇地發現有林則徐雕像,這個歷史風雲人物的雕像竟然在新疆出現,這使我感到很意外,但回味了林則徐的經歷後就感到理所當然了。

值得注意的是林則徐雕像一側刻有「任狂歌,醉臥紅山嘴,風勁處,酒鱗起」的詩句,這是1842年,林則徐因禁煙被革職充軍新疆時在紅山上做此詩句。這詩句足足讓人琢磨半天。後來我查到了這首詩的全文:《金縷曲.寄黃壺舟》淪落誰知已?記相逢、一鞍風雪,題襟烏壘。同作羈臣猶間隔,斜月魄銷千里。愛尺素、傳來雙鯉。為道玉壺春買盡,任狂歌、醉臥紅山嘴。風勁處,酒鱗起。 烏絲闌寫清詞美。看千行,珠璣流轉,光盈蠻紙。蘇氏才吟殘臘句,瞬見綠陰如水。春去也,人猶居此。褪盡生花江管脫,怕詩人,漫作雲泥擬。要完全理解這首詞的詞義也不容易,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站在紅山瞭望,天山主峰博格達峰披霜戴雪,隱約可見;異國風情的高樓林立;妖魔山間獨具特色的民居鱗次櫛比;紅山下的歌聲歡快高昂,此情此景令人心潮澎湃。在去伊犁的途中作如下文:八月流火,西域大地瓜果飄香,我終於站在夢中的天山腳下。多少年,新疆在夢中,今天終於身處夢中的新疆。瞰望妖魔山下美麗的迪化城,仿佛回到了前世的故鄉。此時此刻,我不知道用怎樣的詞彙來形容感慨萬千的心緒。紅山上,總覽古老的迪化城,千百年歲月不改她美麗的姿顏;鎮妖塔下,遙望天山,博格達峰氣貫長虹;紅山公園,歡快的麥西萊普沁人心脾,讓人流連忘返,高昂的西域歌聲與天山相映,盪氣迴腸……

出了烏魯木齊,汽車一路北上。8月的新疆正是瓜果遍地的季節,汽車在寬闊平直的公路上飛馳,公路兩邊不時出現大片的瓜地和堆積如山的瓜果。那時還沒有高速公路,但新疆的公路和大型班車已經領先內地很多地方了,雖然這樣,但班車一天時間還是到不了伊寧的,當晚我們住宿在大盤雞的故鄉沙灣。次日,汽車進入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天山山脈隱隱約約出現在遙遠的視線里。汽車不斷地向北行進,天山山脈時隱時現,越來越近。翻過一座小山,天山山脈突然露出了真面目。這座盛傳已久的、有着神奇色彩的山脈引來旅客們的陣陣驚嘆聲。

有人曾經把天山比作蒼龍。是的,眼前的天山仿佛一條巨大的蒼龍橫臥在人間,脊聳在天上。湛藍的天空、黛黑的天山、潔白的積雪格外分明。天山腰間猶如飄帶的白雲輕輕浮動,給人一種蒼龍緩緩遊動的錯覺,更有一種夢幻般、神魂震驚的感覺。

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在中國呈東西走向,全長約1700公里,把新疆分為南北兩半。汽車在天山腳下行進,旅客們如痴如醉地欣賞着這個仙境與人間相連的屏障,在不知不覺中一個巨大的湖泊又展現在人們的眼前。那寬廣的水面,蔚藍的湖水,倒映的雪山、成群飛翔的天鵝無不讓旅客驚嘆。汽車停在湖邊,陣陣涼風撲面而來,在驕陽似火的初秋給人一種清涼的慰藉。

原來這就是我耳聞已久的賽里木湖, 新疆人稱「三台海子」。賽里木湖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25公里,面積453平方公里。賽里木湖在烏魯木齊到伊犁的必經之道上,這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我的一個嬸嬸哭訴逃荒的情景來,我的這位嬸嬸是七十年代初徒步逃亡新疆的。記得她回家鄉探親的時候對家鄉的親人哭訴着逃荒的苦楚,我的那位嬸嬸哭着說,她們在一個大壩的冰面上走了一整夜,不知滑倒多少次,摔得渾身是傷,差點凍死了。我想嬸嬸所說的這個大壩就是賽里木湖吧。

同行的當地人說,賽里木湖是一個不幸的哈薩克少女的眼淚匯集而成的。接着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哈薩克少女和一個哈薩克牧馬青年相戀,可是這個少女卻被魔王搶走了,少女找機會逃出來魔宮,但是魔王的追兵卻緊追不放,眼看着追兵就要追上少女了,少女無奈跳進了一個深淵。趕來相救的牧馬青年看到相戀的少女跳下了深淵,悲痛萬分,也隨之跳下了深淵殉情。於是,悲傷的淚水從深潭湧出,淹沒了魔宮,匯集成湖泊。

這個故事確實動人,但我不願意將這聖潔的湖水與這個悲傷的故事相附會,我更願意有一個積極樂觀的故事和賽里木湖相關聯。

離開賽里木湖北上,不久便到了天山山闕——一個把天山山脊斬斷,通往北疆的巨大闕口,新疆人稱之為「果子溝」。據說果子溝是成吉思汗西征時由蒙古大軍開闢的,成吉思汗的鐵騎是通過天山山闕進入中亞等地的。這個巨大闕口不管是否是成吉思汗開闢的,但的確是中國通往中亞和歐洲的主要道路,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通道。

果子溝有伊犁「第一景」的美稱。沿着盤旋崎嶇的山路而下,展現在眼前的是層層疊疊,宏大壯觀的林木屏障。大風掠過,綠浪翻滾,波瀾壯闊,撼人心魂。果子溝全長28公里,沿着山谷北行,一路上峽谷蜿蜒迴轉,山巒變幻。道路曲曲折折,忽高忽低。山峰忽入青天,忽在腳下。山間除了蒼勁的青松,鑽天的雲杉,片片白樺,便是綴滿累累果實的野果林。8月的季節,秋霜煞過,遍山紅果染紅千山萬壑。這也許就是「果子溝」之名的來歷吧。

但是,我最早聽見的「果子溝」是一個很可怕的詞,與我親眼所見到的果子溝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我所見到的果子溝是令人愉悅的,而鄉親們所說的果子溝是令人懼怕的。

從新疆回到家鄉探親的人都說,冬天回家鄉最怕的就是果子溝,果子溝長得很,不知要走多少道彎路,彎路又陡又多,危險極了。如果遇上下雪天就更麻煩了,大雪把車堵在溝里走不了,不是凍死就是餓死。有時候車被堵在溝里好幾天,一個饢(餅子)十幾塊錢都買不到(七、八十年代十幾元錢可買一隻羊)。如果你回家在果子溝遇到下雪天,沒有凍死、餓死就算運氣好了。

果子溝的北口是出北疆和入南疆的一扇大門,出了果子溝便到了北疆,也就是「西海固」人常說的伊犁。

北疆最大的城市就是伊寧市了。據載,伊寧市早在漢代就已形成了一條古絲綢通道,不僅溝通中亞各地和西亞,也有許多支線聯接南亞和歐洲各地。次日中午我們終於到達了伊寧,在伊寧汽車站剛下汽車,一個抱着小孩的青年婦女迎上來問我是否見到過一個怎樣怎樣模樣的同心人。她說,她男人回同心老家去了,說好最近會回來的,可是一直等不到他回來。寧夏同心東南部人和西海固人那時有着相同的命運,在新疆都是走西口的難友,在這裡我已經看到了西海固人的影子。

伊寧市地處沃野千里的平原上,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政府、伊犁地區行政公署及伊寧市政府所在地,其建築風格奇異、美觀,那現代風格與阿.拉伯特色相融合的建築群,給人無盡的愉悅感。但也有一些木質結構古老的俄式建築,見證着歷史的滄桑。伊寧飯店就是一座典型的俄式建築物,似乎全由木板建成,就連樓板都由木板代替。住在伊犁飯店享受最多的待遇就是人們走步的「通、通」聲和「吱吱呀呀」的木板慘叫聲。

走在伊寧的大街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各單位的大門,那些大門與內地單位的大門有着明顯的差異,這裡的大門高大宏偉,大有懾人氣勢。

伊犁的大街寬敞、平坦,坐上維吾爾人的馬車沿着大街遊覽一番,頗有一種一覽無餘的滿足感。

伊犁是哈薩克自治州,因而,到了伊寧哈薩克、維吾爾、柯爾克孜、蒙古等民族明顯增多,語言交流也出現了很大的障礙。

來新疆前我的朋友穆伊丁邀我到伊寧看伊犁河。他說,伊犁河是伊犁人民的母親河,是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也是中國水量最大的內陸河。伊犁河繞伊寧市而過,水闊浪急,咆哮聲震撼人心。那時候伊犁河是繞伊寧市而過,現在恐怕是穿伊寧市而過了。

穆伊丁是柯爾克孜族人,在我校干訓部學習,時任伊寧市政府辦公室主任。那次去新疆前,他邀我到伊寧市政府來找他,他說假期他會在伊寧市政府上班。我費盡周折找到了伊寧市政府,在政府大院裡遇見幾個工作人員,我問他們穆伊丁在不在單位。沒想到他們聽不懂漢語,他們嘴裡說着什麼,手不停地在比劃着,我只能聽出他們說出的「穆伊丁」三個字,其它什麼也聽不明白。我看出他們很熱情,也很焦急。後來,他們找來了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做翻譯,才弄清「穆伊丁去了很遠的地方上學去了。」語言不通是個巨大的障礙,拜訪穆伊丁的打算只好作罷。

穆伊丁常對我說,你們西海固太苦了,你畢業後到新疆來工作吧,等我回去得個一官半職,我會一下子把你調到伊寧來工作。聽到穆伊丁的這些話,我的心裡充滿了希望與幻想。我常常想,如果像穆伊丁說的那樣,我能在伊寧工作那多好啊,和逃荒在新疆的弟兄們也有個照應。但事實與希望往往是有距離的,甚至距離比較遙遠,儘管畢業前我做了力所能及地努力,我去新疆工作的夢還是破滅了。

新疆和內地是有時間差的,北京在東八區,而烏魯木齊在東六區。所以,烏魯木齊時間比北京時間晚兩小時,而伊寧時間又比烏魯木齊時間晚一小時,加之當時執行夏令時,在時間問題上一不留心就出錯。我在伊寧汽車站買了早上6點去特克斯的車票,北京夏令時5點半我就起來找到了去特克斯的車,可是過了6點仍不見司機來,而等待坐車的人也很稀少,直到10點司機才出現。我問司機:「6點的車怎麼才發?」。司機說:「現在就是6點啊,我們執行的是伊犁老時間,伊犁沒有執行夏令時。」原來,伊犁時間比北京時間晚3小時,比北京夏令時晚4小時。就這樣我在漫長而焦急的等待中度過了4個多小時。當然在車旁等待的不只是我一人,還有幾個外地人也是這樣。

特克斯縣有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八卦城,特克斯也因縣城的八卦布局而出名,特克斯縣城的街道由內向外呈放射狀,形成一個巨大的八卦圖形,並且4環、64條街路路相通、環環相連,在沒有紅綠燈的情況下也不發生交通事故和交通阻塞問題。特克斯縣城也因此成為中國唯一一座沒有紅綠燈的城市。

歷史上著名的烏孫國就建立在伊犁河、特克斯河流域。成吉思汗統一西域後,特克斯河流域作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史稱察合台汗國。

據說,特克斯城原來很容易遭洪水衝擊。南宋時期,道教龍門派教主丘處機應成吉思汗邀請在特克斯設計了八卦城。八卦形的街道能化解洪水的衝擊力,無論洪水從哪個方向流入,都會從任意一個方向流出,有效地防止了洪水的危害。特克斯城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八卦城,但走在特克斯的街道上是看不到八卦形狀的。只有高空瞰望或者站在高山瞭望才能看到完整神奇的八卦城。

特克斯的另一奇景就是草原石人。在平展的草原上或者山間草地上偶有石人出現,石人或者孤獨佇立或者成群林立,有拿刀具的、有拿酒杯的,各具形態,面部表情各異,大多謹小慎微。

草原石人並不是中國昭蘇或者特克斯所獨有,它也是亞歐大草原上一種重要的文化遺蹟。關於草原石人的來歷,儘管近百年來中外學者都進行過大量研究,但當前仍無確切的說法。有學者認為石人可能是古代突厥人的遺存,突厥人尚武好戰,死後為求靈魂不滅,便為自己雕刻一尊武士形象的石人。但也有人認為很多石人和突厥石人之間有一些根本性的差異。所以,關於草原石人是什麼人留下的目前仍然是一個謎。

特克斯縣屬於新疆的一個山區縣,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有哈薩克、漢、維吾爾、回、柯爾克孜、蒙古、錫伯族等22個民族。「特克斯」準噶爾語為「野山羊多」的意思。從「野山羊多」一詞中我們可以理解到當時是多麼偏僻和人員稀少。

內地逃荒者大多從山區來,逃往的地方也以山區為多。所以,「西海固」逃荒者到特克斯的很多,特克斯也成了「西海固」逃荒者的主要據點之一。到了特克斯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不存在語言交流的障礙了,當地的少數民族大多數會漢語,並且操着「西海固」口音,方言都很像「西海固」方言。這使我十分地不解,在這相隔萬里的地方,怎麼會有如此相似的口音?後來得知,這裡少數民族所講的漢語都是與「西海固」逃荒者交往學來的,所以他們說着原汁原味的「西海固」話。[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