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辛莊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辛莊鎮是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地處孝義市西南部,東與柱濮鎮毗鄰,東南與晉中市驛馬鄉接壤,南與晉中市靈石縣木瓜曲、孫義等村接壤,西與交口縣桃紅坡鎮相連,北與陽泉縣相鄰,距孝義市區約35千米,區域總面積72.94平方千米。

1949年,西辛莊鎮境域屬孝義縣第七區;1985年10月,由西泉鎮改為西辛莊鎮。截至2018年末,西辛莊鎮戶籍人口為19411人。截至2020年6月,西辛莊鎮下轄2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西泉村。

2018年,西辛莊鎮有工業企業36個,其中規模以上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1]

古蹟遺存

宋宣皇聖母陵

據明萬曆朝《汾州府志》和清乾隆朝《孝義縣誌》記:"宋·宣皇聖母陵,在孝義縣西南鄉60里的王才里",即今王才堡村。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八月,冊諡祖父趙敬謂"間恭睿太上皇",祖母劉氏冊諡"簡穆皇太后"。宣皇聖母即間穆皇太后。另外,趙匡胤還冊諡父親趙弘殷謂"宣祖",宣皇聖母即是宣祖的母親。

宣皇聖母陵址,位於王才堡村內。墓高3.5米,直徑7米,墓呈圓狀型。村委為了保存古墓,投資5萬餘元,用石塊和水泥砌成花紋壁面,古墓的表層得到了加固,使古墓更加古風韻致。1999年,趙族後裔從海外歸來,專門去王才堡村祭祀先祖。

北漢劉宣王陵

清乾隆《孝義縣誌》記:"北漢劉宣王陵址在城西南鄉60里下馬寬村"。劉宣王墓址位於下馬寬村北側柏山,墓址呈圓型,高1.5米,直徑5米。清光緒六年(1880年)《孝義縣誌》記:劉宣王陵"在縣西鄉六十里。相傳有突厥祠墓,居民以其能致風雨,歲時祭禱,值冬雪情致倍佳"。前劉宣王墓地,柏樹叢生,風景秀麗。抗日戰爭爆發後,柏樹漸被砍光,墓址無人顧理。

清涼寺

清涼寺位於孝義市西辛莊鎮下馬寬村,距離市中心西南35公里。該寺始建於北宋,元、明、清各代都曾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擴建和維修。現保存基本完整,2004年8月孝義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呂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涼寺南北長175米,東西長54米,占地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44平方米。寺院整體建築布局嚴謹宏大,左右對稱,中軸線排列有:山門(樂樓)、正殿、東西偏殿、送子觀音殿、登板樓(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地藏王殿與十八羅漢殿、七佛殿與五王殿、禪堂院、藏經樓共五進庭院,計有殿堂房舍108間,全部殿堂均為磚券拱成的無梁殿。

山門面闊五間,長30米,進深10.7米,上築有樂樓。庭院為正殿院,深29.3米。北為正殿,面闊五間,寬22.6米,重檐進深8.6米,其中出檐1.6米,內奉佛像五尊;正殿外前方有佛閣,寬5.6米,進深3.1米,內奉彌勒佛塑像,朱柱彩梁,上繪有山水畫,佛閣立柱旁鑲有雙龍戲珠及松鶴等木刻;正殿下方有地洞入口高2.7米,寬1.61米,磚券拱成;地洞兩側各有行龍壁龕一個,綠邊蘭底鑲金龍;正殿前方有東西偏殿各7間,每間偏殿寬3.5米,通高4.2米,進深7.9米,其中出檐1.6米,拱高3.4米。正殿與偏殿出檐上都鋪有琉璃瓦及吻獸。

庭院為送子觀音殿,面闊三間,寬15.3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進深8米;送子觀音殿東西各有偏殿三間(15.3*8)平方米,地洞由正殿後鑽上地面,再由送子觀音殿中進入地下到達四大天王殿。

庭院為大雄寶殿院,進深36米,寬27米。北為大雄寶殿,面闊三間,寬12.1米,通高4.7米,進深7.6米,拱高3.6米;大雄寶殿西為地藏王殿,面闊三間,寬12.1米,進深7.5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大雄寶殿東為十八羅漢殿,面闊三間,寬12.1米,進深7.5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大雄寶殿院東側為十八羅漢殿和五王殿共10間(7.2*36)平方米,大雄寶殿院西側為七佛殿和送子觀音殿共10間(7.2*36)平方米,南為登板樓即樂樓(24*6.7)平方米,樂樓東側為鐘樓(9*7.5)平方米,西側為鼓樓(9*7.5)平方米。登板樓地面下為由地洞進入的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殿東西各有兩間(6.5*8)平方米。

庭院為禪堂院,共有3所院子,分別8間、9間、11間,禪堂院之間有門洞相連。

庭院為藏經殿,共兩層。下面一層面闊五間,寬21.3米,進深6米,拱高3.4米,由西側台階經門洞到上面一層,面闊三間,寬12米,立柱6根,斗拱出檐,進深9.5米,其中出檐2.7米,通高4.6米,拱高3.4米。

寺內曾藏有石碑三十多枚,但在"破四舊"及"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村民搗碎,現僅餘碑的bixi底座一對,現保存完整,石龜長1.5米,寬0.87米,高0.45米,做工精巧,神態生動,為石刻中精品。

張四姐廟

崔家莊村建有張四姐聖母廟。張四姐個人詳情無證稽考,據民間流傳的《張四姐大鬧溫陽縣》搗官府殺惡富濟百姓的行為推斷,張四姐是位農民起義軍中的巾幗英雄。《張四姐大鬧溫陽縣》的故事在呂梁山區幾乎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張四姐廟為四合院廟院,占地約2500平方米。正殿坐北面南,為無梁磚灰結構。整殿內有張四姐聖母塑像,殿東側有馬王爺塑像,傳說是四姐的坐騎。廟院東西梁廂各建廈窯洞四孔,中間為戲場,廟院坐南面北有樂樓(戲台)。山門口外東側有拴馬樁,傳說為張四姐坐騎使用。拴馬樁用石材鍥成,樁頭與樁頸部分雕刻售像,樁柱呈四方型,高約三米。歷經年累月分吹雨淋,已滿柱疤痕,但它仍屹然而立,保存於今,成為崔家莊村鄉土文化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正殿兩旁設有走廊通往後院。後院居中坐窯洞3孔,供奉財神等俗神。

舊時,四姐聖母廟逢年三月十七日(農曆),有娘娘廟會三日。"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廟內各尊神像均被毀損,戲台改建成小學教室,殿堂成了"公社"社員的磨麵坊。

張四姐廟,現金存有幾面石碑,其中有斷截成兩塊的碑文記載:聖母廟曾在宋、元、明時期有過修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集鄰村四社和商賈殷富的捐銀200餘兩,動工大修,煥然一新。依次殘碑推究,四姐聖母廟在北宋前已建。那麼,本廟是五代十國建的,還是盛唐時期建的,有待進一步考證。

順義樓

據《 》記,明朝前,西泉村設有望勝樓,清時改稱順義樓,因樓上立有真武帝君尊像,因此群眾習稱真武十字樓。鑑於真武君居樓上,庶民居樓下,村名順然稱樓底村。

宋時,溫泉縣轄西泉村,駐有重兵,築高台便於將軍遠眺溫泉戰事,稱望勝樓(台)。到了明嘉靖七年(1528年),在原望勝樓(台)的基礎上,推倒進行改建擴建。順義樓三層結構,高15米。一層為磚砌拱礅十字窯孔口,通穿四大街;根據石磚相銜,呈正方形,長、寬約6米、十字窯孔洞寬3.5米;十字洞口上方的廊檐,砌嵌石刻字匾:東洞口"齊翼",南洞口"賓月",西洞口"拱乾",北洞口"朝陽"。二、三層木質構築,四柱托頂,四角斗拱,中向四側拔高,翼角葷飛,頂部覆蓋五彩琉璃瓦,檐斗拱排脊獸,垂鈎銅鈴,流金溢彩。整體建築,風格獨特,氣勢軒昂,呈現出古蹟的光華,順義樓朝東向,建有樂樓,並建有道士講經的到場。

明嘉靖八年(1529年), 州知州為順義樓撰文碑記。清雍正二年(1724年),修葺。

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初期,在破"四舊"風潮中,"革命造反派"將順義樓二、三層摧毀殆盡。現金的順義樓,只留底層殘礅,讓人看後萬分痛惜。

普濟寺

普濟寺座於康家沿村金斗山上。舊時,金斗山寺院金碧射日,山間松柏繞密,整個寺院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構思巧妙。

1936年(民25年)1月,以毛澤東為總政委,彭德懷為總司令的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征時,在孝義西部山區與閻錫山軍隊激戰,是年3月10日,毛澤東帶領指揮部人員登上金斗山普濟寺,指揮兌九峪鎮(今名兌鎮村)戰鬥。

普濟寺建於北漢時期,五層殿堂組成,本寺院由梁家沿、康家沿、高塘坂等18村共建。一層院有如來佛殿,10眼窯孔連成無梁殿堂,其中8眼窯口有洞檐、圓欄、吻獸等,山門面東。二三層院有閻王、地王殿,10孔窯無梁殿堂兩側,建有鍾、鼓樓,山門面西。四層院有二郎神殿,八角樓閣,樂樓(戲台),台口北向,面對殿堂。逢年三月十日廟會三日,寫戲鬧社火,山門朝南。五層院有窯洞9孔,存放祭祀儀仗和祭器等物。民國初期,寺院有僧人20餘人,主持張清泉(53歲入寺院,古城鐵匠巷村人),弟子法號淨升(交口縣人)。抗日戰爭期間,寺院漸毀。現金已成了光禿禿的黃土山丘。

古代,境內各村社建寺廟甚多。明成化年間,西辛莊村建觀音堂;明萬曆期間,杜西溝村建王馬廟;清康熙九年(1670年),賀嶺村建龍王廟、文昌樓等。其餘村社普遍建有玉皇廟、龍王廟、馬王廟、河神廟、送子娘娘寺等。上述古廟古蹟,今已無存,多數改為學校校址。[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