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閣曝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閣曝日》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西閣曝日》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所作。此時杜甫將進入晚年,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漂泊不定後,國難民苦,滿目滄桑,憂時傷亂,心力憔悴。

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過了一段穩定安然的日子。作此詩時,正值冬天,杜甫登上高閣,曝日取暖,面對當時情景,寫下這首詩,表達了自己暮年時期漂泊不定,仍不忘關心天下世事的心情。

此詩應作於乾元、廣德年間,杜甫晚年在四川居住時期。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西閣曝日[1]

創作年代;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西閣曝日》

凜冽倦玄冬,負暄嗜飛閣。羲和流德澤,顓頊愧倚薄。

毛髮具自和,肌膚潛沃若。太陽信深仁,衰氣欻有托。

欹傾煩注眼,容易收病腳。流離木杪猿,翩躚山顛鶴。

用知苦聚散,哀樂日已作。即事會賦詩,人生忽如昨。

古來遭喪亂,賢聖盡蕭索。胡為將暮年,憂世心力弱。

注釋

玄冬:冬季。《漢書·揚雄傳上》:"於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

負暄:冬天受日光曝曬取暖。

羲和:古代神話傳說中駕御日車的神。《楚辭·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代指太陽。

倚薄:謂生活困迫。杜甫《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韻》:"沉綿疲井臼,倚薄似樵漁。"

沃若:潤澤貌。

衰氣:衰敗之氣。

歘(xū):形容短促迅速划過的摩擦聲音,延伸為快速的意思。

木杪(miǎo):樹梢。謝靈運《山居賦》:"蹲谷底而長嘯,攀木杪而哀鳴。"

翩躚:飄逸飛舞貌。

賢聖:道德才智極高的人。蕭索:淒涼衰頹。

胡為:為什麼。

憂世:為時世或世事而憂慮。心力:指精神與體力。

白話譯文

厭倦了冬天的嚴寒凜冽,喜好登上高閣曬太陽來取暖,太陽散布着光輝和溫暖的恩惠,寒士生活困頓,賢明的君主應會為此感到愧疚,

在陽光的溫暖照耀下,毛髮都舒暢了,肌膚漸漸潤澤,太陽實在是十分仁慈,依賴着冬日的陽光,身上衰敗之氣很快得到了驅散,

枕頭傾斜了煩請着眼一看,虛弱的身體很容易得到了調和,樹梢上的猿猴流利敏捷,山巔的鶴飄逸飛舞,

朋友了解我苦於分離和相聚,常常因為流離漂泊而悲傷,短暫相逢和安居而欣慰,

面對眼前的事物而作詩,漂泊不定的人生經歷恍惚之間淡忘了,自古以來遭到國喪戰亂的君子都淒涼衰頹,

為什麼我將進入晚年了,還在因為憂愁時事而心力憔悴?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3]「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4]

視頻

百家講壇——詩聖杜甫(七)杜甫詩聖之謎

詩聖之家——杜甫草堂

參考資料

  1. 《西閣曝日》 詩詞文句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3.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