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覃山人隱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覃山人隱居》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覃山人隱居》杜甫在大曆二年(公元767年)於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此詩當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當時杜甫56歲,居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

關於此詩,吳論:因嘆亂離以來,予不得己而奔走。今出處之途,子必經歷而知耳。每見榮寵所在,傾覆隨之,何若隱居自得乎?祗令我悵惘秋山,而傷翠屏之虛設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覃山人隱居[1]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創作年代;大曆二年(公元767年)

作者姓名;杜甫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覃山人隱居》

南極老人自有星,北山移文誰勒銘。

征君已去獨松菊,哀壑無光留戶庭。

予見亂離不得已,子知出處必須經。

高車駟馬帶傾覆,悵望秋天虛翠屏。

詩詞格律

這首七律的用韻方式是首句入韻仄起式。其韻腳是:星銘庭經屏。韻部均為:下平九青(平水韻)。

南極老人自有星,北山移文誰勒銘。

⊙●⊙○●●△,⊙○⊙○⊙●△。

征君已去獨松菊,哀壑無光留戶庭。

○○●●●○●,⊙●○○⊙●△。

予見亂離不得已,子知出處必須經。

⊙●○○○●●,⊙○⊙●●○△。

高車駟馬帶傾覆,悵望秋天虛翠屏。

○○●●●○●,●●○○⊙●△。

(說明:○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品注釋

⑴覃念"秦"(qín)。山人,山裡的隱士。

⑵老人自有星,即南極星。杜詩"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泊松滋江亭》)可證。趙次公:老人星,一名南極,在井柳之間,乃南方之星。山人隱居此地,可當此星。

⑶北山移文,南朝時孔稚珪所著。"移"是一種文體,相當於現在的通告、布告。北山,即鐘山,在建康城(今南京市,南朝京都)北,故名北山。《北山移文》揭露和諷刺那些偽裝隱居以求利祿的文人。五臣注《文選》呂向說:其先,周彥倫(周顒)隱於北山,後應詔出為海鹽縣令,欲卻過北山。孔生乃假山靈之意移之,使不許得至。勒銘,在在金屬或石頭上鐫刻銘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誰能在這裡銘刻《北山移文》,不許隱居後出仕的覃山人再回來?

⑷征君,古時對隱士地稱謂,這裡指覃山人。哀壑,壑中的風聲仿佛帶哀音。三四兩句的意思是,覃山人出仕離開後,這裡獨有松菊,空留戶庭,山壑也為之悲哀,並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⑸這句是說,我知道你也是由於戰亂和流離失所而不得已。

⑹子,指覃山人。出處,指不再隱居而開始出仕。處在此念"楚"(chǔ)。這句是說,關於出處,你也只有經歷過才知道(其中艱辛)。

⑺高車駟馬,指四匹馬駕駛的、車蓋很高的車。形容做官所擁有的排場。語出《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范睢歸取大車駟馬,為須賈御之,入秦相府。帶,伴隨。傾覆:顛覆、覆滅,語出《世說新語·言語》: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驚懼)容。融謂使者日:"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但是《南齊書·周顒傳》與此有出入。

⑻翠屏,翠色的屏風,這裡指青翠的山峰,因為覃山人已經離開了,所以說是"虛翠屏"。

古詩文鑑賞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3]「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4]

視頻

百家講壇——詩聖杜甫(六)杜甫死亡之謎

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參考資料

  1. 《覃山人隱居》 詩詞文句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
  3. 杜甫三吏三別原文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7-12-07
  4. 杜甫的十首抒懷詩,悵望千秋一灑淚,搖落深知宋玉悲 品詩賞詞;發布時間;18-05-2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