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稼園(黃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觀稼園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觀稼園》中國當代作家黃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觀稼園

立冬的時候,雨還在下。所以,這雨是從秋天一直下到了冬天。聽着那淅淅瀝瀝的雨點,落在瓦片上,落在池塘里,落在枯草間,落在金黃色的梧桐葉上,像是在親吻一隻只振翅欲飛的蝴蝶。一陣風吹來,梧桐葉飄落,我來不及接住,秋天便從地上的鵝卵石的花紋里,翩然離去,把我和身後這座小院,留在了冬天裡。

極目遠眺,蜿蜒如絲帶的小路把田野束出曼妙的腰身,橘紅色的茅草柔順地匍匐在道路兩旁,是那細腰上裝飾的環佩。可那橘紅色的茅草又分明是肥沃的紅土地,長出直衝雲霄的楊樹,黝黑的枝椏如毛筆寥寥勾畫一般俊秀。我看不見樹的根,只看見蒙蒙的水氣。又一陣風吹過,那霧氣便水波樣鼓動着。立冬之時,萬物終了,農作物已收割收藏。此時的田野里,儘管分畦列畝,漫然無際,卻是沒有莊稼的。我不禁回頭看着懸在門頭上的匾——觀稼園,心想着:沒有莊稼,談何觀稼?

觀稼園位於牌坊鄉許井村,由兩戶四間貧困戶空置棄用的農房改建而成,遠離市區塵囂,在村邊地旁悄然而生。沿渠聞水,白牆黑瓦,一派尋常農家的模樣。推開木製廊門,移步而入,便是堂屋,左右各有客房,以蠟染藍布作為隔擋,分別名曰:春花,秋月。人常說:「編新不如敘舊,雕今不勝刻古」。這兩間房,只用春秋兩季最為經典的自然之物來命名,倒也符合了「天然」的意境。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挑簾進入「春花宿」,入目滿眼溫馨,更有一股木頭的醇香襲了人來。房內陳設簡約,一櫃一床一塌。臨窗設有矮桌,案上擺着白色陶瓶,幾支明黃色雛菊在瓶中嬌艷。此時窗外雨聲漸密,一襲麻布窗紗溫暖了室外寒意,讓人忘卻已是立冬氣候,想來在此「夜聽春雨,晴窗分茶」定是件讓人愜意的事兒。與「春花宿」相對的就是「秋月宿」了。春與秋,一樣的曖昧時節,一個溫,一個涼,相向而對,亦是陰陽相合。走進「秋月宿」,第一眼就是數枝殘藕和鄉間水邊常見的蒲草倚牆而立,和着白牆,勾勒出一副「蓬門看秋草,山遠月波長」的畫面。兩個蠟染蒲團相擁一副殘局,這高山流水的情懷亦不經意之間與屋頂柔柔燈光交相輝映。燈是溫暖的橘色,沖淡了秋的悲情,秋日勝春朝的情緒一時間竟暗自增長。

堂屋開有北門,與正門相對。穿門而入,是一方小院,一色水磨群牆,灰磚蕩漾為徑。左右望去,皆是雪白粉牆,牆腳皆以嶙石為基,隨勢砌去,絲毫不見富麗俗套。整個院落以卵石為海,原木為嶼。嶼上置方桌一台,架同色陽傘一枚,方椅數把。圍桌而坐,倒頗有點乘風破浪的意思。再進數步,漸向北邊,一室名曰:夏風。同樣農居樣貌,以粗麻棉布為簾。夏風宿臨園而設,相比較「春花秋月」要大一些。內置兩張床榻,胳膊粗細的原木,只着清漆,用最簡單的幾何架構,支撐起飽滿的夏日熱情。友人突然說,這兩張床讓他想起兩句詩:「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喲喲,還真是,想來把自己拋在這「方床」之上,做出來的夢,也是特別的吧。從窗戶看出去,夏風宿與秋月宿隔「海」相望,加之這一院冬雨不歇,倒有點「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的意思。

站在夏風宿門口,側眼向東,發現另有別院,這居然讓我有種入了「武陵源」的驚喜。沿石子甬路,快步而入。眼前的這個院落相比之前的院子,稍微小些。同樣以石為海,卻以木為路。零星分散在「海面」的是石井,石轆,及一汪石臼。石臼有水,三四條紅尾小魚游弋其中。幾株弱竹在石轆旁和着雨聲,一瞬間竟讓我有了雨打芭蕉的錯覺。此園同樣設有客房一間,門口掛着木牌,上面刻着:冬雪宿。——原來是冬。下意識地,我四下尋摸着梅花,心想着,倘若真的能「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這個院落就是觀稼園最佳的去處無疑了。冬雪宿里有一張白樺樹輪花樣的地毯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實,我並不知道那究竟是不是白樺樹的樹輪,只是毯子上黑白相間的花紋,引發了我對雪山上白樺林的聯想。踏着地毯,坐在靠窗擺放的書桌旁,手握一杯熱茶,隔曼紗遠眺,雖不見殘雪庭陰,輕寒簾影,但內心卻滿溢着歸家的幸福感。

「春花、秋月、夏風、冬雪……」,我喃喃自語。原來,在觀稼園轉了一圈,我竟也自似野中麥苗,走過了四季。農間亦有四時,春播秋收,夏芒冬藏。千古輪迴,唯獨不變的是,稼穡,讓人踏實。歸家,予人幸福。所以,歸家,觀稼!所以,觀稼,歸家!

驀地,鼻尖飄過一絲清香。尋香望去,是園中樹下幾株牽藤引蔓的藍色小花,花柱羸弱卻清香宜人。問同行友人,俱搖頭表示不識此花是什麼植物。友人知我素日喜好侍弄花草,便拿着手機想要上網查詢,卻被我一把攔住。友人不解,我笑答:世役不我牽,身心常自若。在觀稼園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1]

作者簡介

黃敏,女,82年生人。工科女博士,卻在文山書海里不知回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