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規模收益是中國專有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規模收益是經濟學術語,指當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樣的比例增加時,這種增加會對總產量的影響。假定L單位的勞力和K單位的資本結合可以生產Q單位產品,即L K→Q。規模收益問題要探討的是:如果L和K都增加a倍,產量Q將發生的變化。假定aL aK→bQ,那麼,根據b的值的大小,可以把規模收益分為三種類型:規模收益遞增,規模收益不變,規模收益遞減。

規模收益的類型

規模收益也稱為規模報酬,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內部各種生產要素按照相同比例變化時所帶來的產量變化。規模收益的類型有3種:

1、規模報酬不變,即產量增加的比例等於各種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

2、規模報酬遞增,即產量增加的比例大於各種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

3、規模報酬遞減,即產量增加的比例小於各種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

具體來講,所有投入成比例增加時產出的增長率。例如,如果所有投入增加1倍而產出也恰好增加1倍,則說這一生產過程呈現的是固定的規模收益(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而如果所有投入增加1倍而產出增加卻不到100%,則這種生產過程呈現的就是遞減的規模收益(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如果產出增加了1倍以上,那麼,該生產過程就具有遞增的規模收益(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術語解釋

規模收益遞增,是指某一產品或行業的淨收益的增長速度,超過其生產規模的擴大速度的現象或狀態。規模收益遞增是空間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規模收益不變,指的是產量增加的比例等於各種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比如,廠商的要素投入增加100%,產量的增加量也是100%。

規模收益遞減,指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數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數增加,並導致產量增加的百分數小於該百分數。規模收益遞減的主要原因是:隨着規模的擴大,各部分之間難以得到協調,從而降低了生產效率。可表現為內部分工的破壞,生產有效運行的障礙,獲取生產所需決策信息的不易等。

參考文獻